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20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4/2763

  “一平,彭博社、经济学人、新闻集团……”她那边列出长长的一串单子,“他们再一次希望能采访你,他们表示,电话采访也可以。”
  冯一平摇头,“现阶段我不接受采访。”
  和国内一样,国外,同样有很多人,此时翻出了冯一平发表在一月刊上的那篇文章,并越看越惊心,越看越后悔,也越看越佩服。
  之后,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媒体,几乎都向他发出了采访请求。
  要知道这样的时候,也是各路嘴炮最厉害的时候,而冯一平,可不是那些嘴炮——实际上,有些时候,他就是!
  因为事实上在好些领域有着成功的合作,新闻集团原本甚至希望,冯一平能上他们的电视台,和知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的形势展开探头,也就是辩论。
  他们清楚,那样的设想,如果真能实现,那节目的收视率,一定会爆红。
  在被拒绝后,他们非常自觉降低了要求,只希望能就这个问题,对冯一平进行一次专访……
  到现在,他们又进一步的降低了要求,只要能电话采访也行。
  但很明显,冯一平依然不可能接受。
  有些事,他能说一些违心的话——他拿着电话,歉意的对基德曼笑了笑,基德曼颔了下首。
  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可只会说真话,而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好像并不是适合他说真话的时候。
  不是他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他相信一旦接受这些媒体的采访中,直言不讳的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一定会为目前已经有些趋向稳定的局势增添一些变数。
  而接下来,包括保尔森在内的很多人,都会对自己有很大意见——你以为眼下的局面,来得容易吗?
  “告诉他们,我对接受任何采访都没有兴趣……”
  车上,基德曼看着拿着电话通话,一边在地上踢来踢去的冯一平,等等,难道他刚才的那声对不起,并不是因为要接电话,而是为他之前的言行道歉?
  她猜得很对,那句对不起,冯一平确实实在为自己的言行道歉,火,是他点燃的,但点燃之后,他不但不管,反而有些好像还在标榜什么一样。
  实打实的有些虚伪。
  说实话,基德曼的反应,正是他希望看到的,但是,和以往的很多时候一样,在这样只要一伸手,就能一尝夙愿的时候,他又不由自主的开始退缩。
  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挺虚伪,但对他来说,此时哪怕是做到这样的虚伪的坚持,也很难——看,只要一伸手,只要一伸手啊!
  心里有个声音一边在叫,做就做,怕什么?反正人家都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
  而且有些事,就算是做了,也绝不会有外人知道。
  而另一个声音,相对非常无力,只会干巴巴的重复,“不行,这样不对,不行,这样不对……”
  他又朝车上那边笑了笑,然后,抱着相对相当不灵巧的卫星电话,蹲了下去,认真的看着地上。
  这会,他都有些不敢去车边,虽然他心底,非常想去车那边——所以,他就越是不能去。
  不一会,一双脚就停在他面前,看到那双脚,看到裙子,他又不由得想起刚才眼角的余光所看到的那些……他摇了摇头,不能再想,不能再想。
  脚的主人,腿的主人,也蹲了下来,和他面对面的蹲着,他能清晰的闻到她身上那有些让人迷醉的香气。
  他马上站了起来,背着手朝前走,“我还一直没有问,地上的这些车辙,是什么车留下的?”
  基德曼看着他,觉得他现在的行为,非常的莫名其妙,明明都到了你向往的吃大餐的时刻——以女人的直觉和演员的职业能力发誓,她相信,自己的这个判断,一定不会有错。
  可是,在这样的时候,你突然对毫不相干的事那么感兴趣,而且一副刨根问底的意思,所以你这是什么意思?
  这样捉迷藏一样的手段,有意思吗?
  “我们所处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河道之国,你眼前看到的大部分地方,其实都是面积很大的季节性河流的河床。”
  “当季风强劲的时候,泛滥的洪水,甚至会远达这里,这些牧草,实际上,就长在河床边缘,所以它们的品质非常优质,非常适合饲养肉牛。”
  “每到牧草站长起来的时候,牧场就会通过公路列车,运输大量的牛群过来放牧……”
  “喔,原来是公路列车的车辙?”冯一平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真希望能看看当时的盛景。”
  公路列车,也就是Road
Train,实际上,就是载货卡车。
  但一般我们的卡车,后面只能拖带两个货箱,而在澳大利亚的很多地方,比如现在这样车辆和人烟都稀少的牧场,他们的货车后面,至少会带三节货箱,多的会拖六节——最高纪录,是拖了114个车厢,总长度,达到了1474米。
  “有机会是可以看看,你知道吗,那些载满了牛,长达20米到50米的货车,一辆接一辆,以超过100公里的时速,在路上狂飙的时候,确实非常壮观,”基德曼说话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挽上了冯一平的手,“其它的车辆,要离它们远远的,不然都会被吸过去。”
  冯一平完全没心思听她后面讲了什么,这一刻,从手臂感受的温软,格外强烈。
  谁能救救我?
第一百七十六章
挂记
  冯一平想要求救,但坦白说,他目前所面临的局面,纯属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
  非但不值得同情,如果把他现在所面临的局面说出去,一定会有很多人马上会说,“能别再炫耀了吗?”或者是,“放开我来!”之类的话。
  但是,另一个此时有些想求救的人,真有些值得让人同情。
  他就是此时在去年初,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
  在担任美联储负责人之前,他其实已经在美国多个城市的联邦储备银行任职,同时,直到2002年,他还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经济学,离开之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的主任。
  当然,这位学者出身的美联储主席,此时所遭遇的局面,和冯一平还是有些类似,他们两人,可以说,都有些叶公好龙。
  因为纵观伯南克的学术生涯,大家不难发现,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大萧条方面。
  他在2000年,通过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就叫做《大萧条》的学术专著,书中收录了他从1983年,到1996年,包括和他人共同撰写的9篇论文。
  顾名思义,这些论文,都和“大萧条”有关,所以,在美国的民间和学术界,他是大萧条和通货膨胀,以及货币经济学方面的泰斗。
  所谓的“大萧条”,是美国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称呼。
  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是,那场危机,不但宣告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终结,也是第一次展示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奉行的计划经济,比不加调控的自由资本主义,具有一定优越性的一次金融危机。
  在那次危机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对美国经济进行调整和调节,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有干预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总之,在外界看来,让伯南克担任现在的美联储主席,就像是让一些喜欢日本的爱情动作片的家伙,去担任鉴黄师一样,委实再合适不过。
  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非常契合他们兴趣的工作。
  但对此时的伯南克来说,他却一点没有终于有了学以致用的机会的,而欣喜非常的感受。
  他只觉得憋屈,非常的憋屈。
  所有的事,完全都是由格林斯潘那个只会两招,要么降息,要么加息的老家伙弄出来的。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两年间,他连续27次降息,将利率降到了1%的水平,正是这样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市场,获得了上升的动力,并最终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后,鉴于房地产市场的过热,让他觉得,这样非比寻常的住房繁荣,毫无疑问是无法持续的,所以,他从03年开始,又用起了他的唯一能用的两招中的另外一招,加息。
  从03年到06年,他连续17次加息,最终将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
  但这个徒有其名的家伙没有预料到的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房贷违约不断出现,这继而加速了美国房市泡沫的破裂,跟着,就有了眼下这样让他头大非常的局面。
  所以,为什么那个造成了眼下这样的局面的老家伙,此时戴着各种桂冠,安然的享受他惬意的退休生活,而要让我来收拾他留下的乱摊子?
  关键是,他还被人称颂,而自己,现在到处被骂?
  伯南克最近好多次,都想大声问一句,这还有天理吗?
  又因为他的专业的缘故,这一次,他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是双重的,如果应对不好这场看起来非常棘手的危机,人们不但会质疑他驾驭美联储的能力,还会进而否定他的学术成就。
  一个研究“大萧条”的泰斗,却解决不了类似的危机,就和一个声名卓著的将军,打不好一场胜仗一样讽刺。
  直接点说,这次的危机,他如果应对不当,那么,不但美联储呆不下去,想退而结网,到学术界去发展,那也不可能,也就是,这一次,他完全没有后路。
  看着手下汇总上来的各种消息,其中没有一条,会让他感到乐观,他理了理原本打理得非常顺滑,但最近却总显得乱糟糟的胡子,“联系保尔森和盖特纳(纽约联储主席),看来,我们又得准备向金融系统注资。”
  ……
  和冯一平算是老朋友的保尔森,现在的美国财政部长,此时如果出现在冯一平面前,估计会让冯一平觉得非常惊讶。
  这个以精力旺盛著称的前华尔街皇帝,现在看起来,眼睛里满是血丝,而且黑眼圈真的可以媲美我们的国宝。
  在接到伯南克的电话后,保尔森的脸色又冷峻了几分。
  他心里有已经有了答案,这一次的注资,如果低于200亿美元,那完全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些天,他总想起在接任现在的职务之后,在去年7月,第一次作为布什政府经济班底的重要一员,在戴维营参加那次会议的情形。
  他记得,自己当时谈了很多,从福利改革,到经济过剩,以及金融衍生品的不透明,还有对冲基金的规模,但唯独没有谈到房地产市场。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谈话结束时,总统问的那个问题,“汉克(保尔森全名小亨利·‘汉克’·梅里特·保尔森),什么会导致金融危机?”
  他到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的回答,“我不知道,先生,但等它发生了,一切就会一清二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4/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