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2763

  李嘉抱着不气死他不罢休的可恶念头,把这餐饭当成了表演,化身美食家,每吃一口,就评点几句,早饭没吃的冯一平还真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然后,他就端着碗去了书房,明知抵挡不了诱惑,那就离诱惑远远的。
  上车以后,冯一平就开始做起了深呼吸,在摄像机和现场几十个观众的注视下,和几个陌生人说上一节课的时间,也不是件轻松的事。
  高志毅安静的开着车,李嘉这个时候也知趣的不打扰他,黄静萍也只静静的拉着他的手。
  安静的感到电视台,刚下车,他就接到了冯振昌的电话,和梅秋萍两个在电话里一个劲的说,“大方些,大胆些,有礼貌些……”
  上电视接受采访,他们当然没有经验,不过总有些不烦心,就还按照平常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况来叮嘱冯一平。
  他们两个原本要来现场的,冯一平给阻止了,爸妈在现场,他压力更大,再说,爸妈一来,黄静萍又得躲出去,那样不好。
  他没想过现在向爸妈坦白,即使是欧美的父母,肯定也不能接受还上高中的儿子和同龄的女孩子同住,更不要说冯振昌他们这样骨子里很老派的父母。
  冯振昌他们说了几分钟才把电话挂掉,感觉空有一身的力,却没地方使劲,又不能到现场助威,就这期节目周五播出的时候,还看不到。
  离有线电视下乡,还得好些年,冯家冲现在能收到中央台一套和县台,有几家能收到省台,至于市电视台,没有一家能收得到。
  高志毅熟门熟路的带他来到栏目组,这也是相关人等,第一次见到被乡邻和老师同学们,夸成一朵花的冯一平本人,第一印象是一个高大阳光安静秀气的大男孩,没有很出奇的地方。
  打了个照面,冯一平就被人领着去化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化妆师打理,其实也不费劲,年轻,底版又不错,只是打理他那一头短发的时候稍微费了点事。
  除女主持人外,今天还是有两位嘉宾,一男一女,男的还是市社科院的一位中年大叔,女的是一位短发蓝西装的中年阿姨,主持人介绍的时候,说她是省师范学院的教授,还是其它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曾游学欧美多年。
  在外人面前,冯一平扮乖孩子好学生,好像已经习惯成了本能,略带腼腆,非常谦逊低姿态的向那两位问好,那两位虽然也笑呵呵的,但是冯一平却觉得,社科院的胡老师是真随和,师范学院的那个李教授,和蔼的语气里,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看到四个人鱼贯出场,已经坐好的观众们喧哗起来,鼓掌的鼓掌,拍照的拍照,这些观众也不知道是怎么遴选来的,总之,市台的主持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明星,而且还是一个比较漂亮的女明星。
  不过主持人林恬这个时候可没工夫搭理他们,正抓紧时间看着台本,助理还拿着镜子给她补妆。
  现场也布置的有点意思,就像一个会客厅,以米色为主色调,主位当然是主持人林恬的,两边相对放着两张双人沙发,中间是一个放着一盆花的茶几。
  正式开拍之前,现场的工作人员又向观众强调了一边纪律,冯一平借这个时间,把身上的一中校服给脱掉,递给前排的高志毅,露出里面有佳的白色工作服来,其实就是一件休闲白衬衫,只不过胸口口袋那绣着“有佳便利”四个显眼的红字,难得有个上电视的机会,当然要宣传一下有佳。
  当然也不能忘了一中,一中的校徽被他端正的戴在口袋上方。学校让他穿校服上节目,这一要求让他很腹诽,一中在市里还用的着宣传吗?
  他原本想在这件衬衫的两边和背后都绣上大大的有佳,但高志毅他们担心那样反倒会引起节目组合观众的反感,还是选了这件,当然,绣字特意调整过,相机拍出来效果很好,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只会更佳吧!
  林恬看着冯一平胸前那显眼的四个字,有些皱眉,但很奇怪,耳麦里没有传来导演的指示。
  冯一平的这点小动作,当然也瞒不过在后台的栏目制片兼导演,居然借我们这个节目打广告,不过,他也没脾气,市长交待下来的啊,只要不太出格,还能怎么样。
  第一次开机,在林恬大白天的说“欢迎收看今晚的江都夜话栏目”的时候,有几个观众笑出了声,不得不重来了一遍。
  开幕词之后,先介绍了两位嘉宾,那两位矜持的向着台下点了点头,到冯一平的时候,他起身向台下认真的鞠了一躬,掌声就热烈了些,还是学生嘛,不用端架子。
  先是聊几句家常,林恬先问了冯一平高考准备的情况,胡老师又传授了他几句经验之谈,这个时候,既要抓紧时间学习,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虽然是没什么含金量的话,冯一平还是诚挚的表示了感谢。
  然后林恬问了一个提起大家兴趣的话题,“听说你曾经有保送的机会,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呢?”
  “主要是因为接收的学校和专业,不是我所希望的。”
  “那你的第一志愿是什么?”
  “清华经管系。”
  林恬看向胡老师,这方面他精通,“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胡老师说,“只看成绩,至少要全省的前三名才有希望。”
  李教授发话了,“你说这是主要原因,就是还有其它原因?”
  “是,”冯一平如实的回答她,“爸妈也希望我能考上国内一流的大学。”
  李教授一副果然不出我所料的表情,“听刚才的介绍,你父母是农民是吧!”
  “是。”农民又怎么样?
  “改革开放到现在,国内的家长还是改变不了这样的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考大学当作和以前的科举一样的登天之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女身上,不得不说,这是我们教育观念的一种缺失。”
  “对不起,我不认同你的这番话。”这样动辄就国内这样,国内那样的话,让他很不喜欢,国外就真的什么都好吗?
  “希望子女能考上名牌大学,不仅仅是我们国内的父母有这样的观念,亚洲很多国家的父母也是一样,至于美国,据我所知,家长们也是期望子女能考进常春藤名校的吧!”
  不是我们国内讲文凭,发达国家照样文凭。
  “那你就为了你父母的心愿,原本可以提前一年结束高中学业,结果就这样浪费了一年,你知道这一年的时间对你的一生有多宝贵吗?”
  “首先,是因为接受保送的学校和专业我不满意,另外,即使是单纯为了满足爸妈的愿望,我想我也愿意花上一年的时间,我还年轻,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
  这次没有等场工举板提示,不少观众自发的鼓起掌来,可想而知,鼓掌的,肯定都是家里有孩子的父母。
  “我觉得,这是一个闪光点,”胡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就是要多一些这样的互相体谅,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如果有条件,孩子也应该学学一平同学,多尽尽孝道。”
  “谢谢胡老师!”
  冯一平感觉,这期的节目,和他看的那一期完全不同,那一期全程是和和睦睦,和和气气,和和美美,顺顺畅畅的录完的,虽然可看性不高,但是充满着正能量。
  这一期,是改变风格了吗,还是那个李教授出门之前,忘了吃药,也没有喝太太静心口服液?
第九十九章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下)
  “这恰恰就是我要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李教授不甘就这样处于下风,“在欧美等国家,孩子过了十八周岁,就会从家里搬出去,自己独立,大学学费也靠自己。再看看我们国内,二十几岁的大学生,连生活费都要靠父母承担,在学校多读一年,父母就要被迫多承担一年的费用,比如一平同学,看介绍,你今年已经十九岁了吧!”
  这就有点针对人的意思,主持人林恬见话锋不对,想转移话题,冯一平先开了口,“李教授这番话,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欧美是有不少学生成年后就离开父母,因为他要去外地读大学,想住家里也不成,一些成年后没上大学的,也会搬离父母家,原因更多的是不想受管束。”
  仗着在国外混过几年,欺负我们不知道国外的情况咩!
  “关于大学学费,不知道李教授说的自己承担的学生有多少,据我所知,美国的大多数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很早就在为孩子准备教育基金。”
  天下的父母都一样,那些想当然的认为美国的父母,等孩子一成年就让他两手空空的离开家,就是受了像李教授这样断章取义的人的影响。
  国外的父母,一般是在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才彻底放手不管,不像我们国内,还会跟着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之类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要家里资助,和那些家境困难的同学一起,申请助学贷款,平时在学习之余,或者在寒春假和暑假的时候,出去打工赚取生活费。但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在支撑,不要只看到表象,而不分析表象之后的原因。我想请问李教授,你所在的大学,一年有多少学生能申请到助学贷款?学校能为多少人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李教授被他说愣了,不是说他是个山里长大,没见过什么世面的高中生吗?这些话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能说的出来的吗?
  听冯一平这么一问,她有些慌,具体情况她当然知道,在今年初,国家才刚刚在八个城市启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而且是担保贷款,贷款的学生,一定要是经过当地教育主管单位调查核实过的困难家庭,拿到这个贷款的难度,不比后来的小微企业拿到银行贷款的难度低。
  冯一平也不指望李教授能回答出什么牛黄狗宝来,接着说,“据不完全统计,省城在读的大学生加起来,人数超过三十万,这比我们县的全部人口还要多,这么多人周末出来打零工,或者是寒暑假出来打工,试问,他们能找到工作吗?”
  胡老师说,“一平同学说的是实话,这样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如果家里不提供帮助,靠我们的大学生个人,确实没办法完成学业。”
  林恬想拿回控制权,冯一平又抢在她前面开口,“况且,真的是欧美的孩子,比我们国内的同龄人独立的早吗?我可以肯定的说,绝不是。即使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国外的孩子,也是要到十八岁以后才离开父母独立,但我们国内呢,这几年,十五六岁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不但顾自己,还要补贴家里的姑娘小伙子有多少?就以我经历的来说,我就读的初中,三个班级,加起来一百六十个多个同学,最终,只有六个上了高中,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其它的学校学习,至少有近一半的同学,都没等拿到初中毕业证,在那个暑假,就和同乡或者是好友结伴到南方打工。在坐的叔叔阿姨们估计也接触过,有些说不定还会有这样的乡下亲戚吧,那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在他们这个岁数的时候在干什么呢?不还是吃他们父母的,穿他们父母的,花他们父母的,估计有时候有肉吃他还嫌肥呢!”
  台下的观众们一阵哄笑,这年月,谁还没有几个乡下穷亲戚呢,冯一平说的这些情况,他们当然熟悉。
  不管是统计人数还是比例,国内十五六岁就开始真正独立的,绝对高过欧美发达国家成年后就独立的人。
  胡老师不管旁边在观众哄笑过后,脸色很难看的李教授,笑眯眯的补充了一句,“十五六岁的外国孩子,当然是靠父母,在他们未成年前,如果监护人没有尽到义务,是有可能被依法追责的。”
  他也不是第一次上江都夜话这个栏目,一个嘉宾一上来就咬住被访谈的对象不放,他也是第一次见,而且今天的两个,一个是大学教授,另一个只是一个高中生,这样做真有失身份。
  李教授被冯一平给逼到墙角上,自然不想放弃,还想来个防守反击,林恬却不给她机会,谈起了另一个话题,“一平同学,我们还是谈谈你的这本小说吧。大家都知道,除了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你的写作能力也非常优秀,已经有小说正在被知名导演改编成电影,我想问,你是如何在学习和写作之间找到平衡的?关于文学创作,你有什么诀窍吗?”
  这个好,这是主动给他打广告,希望节目播出后,市里的书店也能多卖一些他的小说。
  “首先这要归功于学校老师的教导。”冯一平按这个节目的特色,把功劳往集体身上靠。
  他话没说完,被李教授给打断了,“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本书,昨天好容易叫人找了一本,发现里面写的,主要是情情爱爱的一些事,这是你的切身经历吗?而且这就是你想传递给同龄人的想法吗?不是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而是抓紧时间谈恋爱?”
  后台的导演大怒,“这个嘉宾是谁找来的?”
  一个负责外联的工作人员颤巍巍的举起手,“是我。”
  导演瞪了他一眼,“在耳麦里,或者用提词板通知她,服从主持人的调度。”
  冯一平不但没钱拿,为了招待采访的记者,还花了一些钱,这两个嘉宾,参加节目是拿了栏目组钱的,拿了钱,当然要听话。
  冯一平笑着回敬了她一句,“李教授,我写的这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
  “哈哈。”台下又是一阵大笑。
  这笑,等于是在打李教授的脸,她的脸青一阵,白一阵的,不过没有几个人在乎,你要先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冯一平也不想这样说,但是这个李教授太过分,也不知道哪得罪了她,从一开始就针对到现在,比那个灭绝师太还讨厌,毕竟灭绝师太在私心里还掺杂了几丝公心,这个李教授呢,完全就是和冯一平过不去,不管他说什么,她都反对,我是来被采访,被露脸,被表扬,被夸奖的那个好不好,不是来接受你歪理邪说的批判的。
  冯一平也不担心这播出后会让人觉得他太咄咄逼人,不出意外,这些镜头都会被剪掉。
  其实,李教授对冯一平的怨念,主要也是这本书,她昨天一查,加上在港台的发行量,冯一平的这本小说,已经销售了上百万册,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流派。
  而她游学归来,想出一本书,找到的所有出版社,都要她自费,她咬牙自费出了,首印三万册,连卖带送的,才消化掉两千多本。
  亏钱事小,面子事大,更年期的女人,那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看到数据后,就对冯一平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她还想再说几句,看到对面有工作人员用提词板要求嘉宾配合主持人的工作,想着再辩下去也不一定能占上风,颓然叹了口气,闭上了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