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2763

  他其实就坚持一个原则,不管是有厘头还是无厘头,只要能逗你笑就好。
  企业管理也一样,你的理念越是简单,成功的几率越大,冯一平就觉得,做好两点就好,一是发现需求,二是解决需求,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两点进行,然后你就会成功。
  所以,他现在也买管理的书籍看,却只看那些基础的,比如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还有书店能买到的一些国内高校的管理学教材,先把原理摸透,再自己结合实际慢慢摸索。
  比如,他现在的管理方式就是,管好一大一小,大是指确定一个大方向,中间具体怎么做,由各经理负责,他平时就去从一些小的地方进行督促。
  比如金属制品厂,他确定主要的方向是货架和轻钢结构这两个方向之后,具体的事,由丁强负责,他只管厨房和卫生间这样的小事。
  诸葛亮那么逆天的人物,因为事必躬亲,结果自己活活累死不说,效果也不咋地。
  因此,虽然他现在经常去厂里,却很少插手具体的业务,了解工作进度有各项报表和工作总结,对各级主管有定期不定期的财务审计,也不用担心会出大的疏漏。
  到现在,丁强也知道他的脾气,虽然每次他来厂里,只要他也在厂里,肯定要过来露面一下,却不会像以前一样缠着请示工作。
  黄静萍从后视镜里看着丁强在厂门口目视着他们离开,说了一句,“这个丁总,和周总差别好大。”
  是差别好大,周新宇是那种谦谦有礼,风度翩翩型的,丁强则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那种,但两个人,都很契合自己的岗位。
  “对了,这个周末我要去省里,下个月我爸爸他们会回老家呆一阵子,有些事我想和他们说说。”
  “你去吧,我一个人在家里也没事。”
  冯振昌下个月必须得回家里去住些日子,县级两会即将开幕,已经是政协委员的他,要回去履行职责,而且镇上的两家厂已经正式投产,村里的勘察和规划都在准备进行,这些事都离不开他。
  按照冯玉萱的提议,面馆买下了一个大的操作间,集中制作麦饼和糯米鸡,同时把买来的菜洗干净,梅秋萍现在主要就负责这个操作间,不像之前在店里一样,一刻也离不开。
  冯玉萱呢,虽然大部分的时间,也还是在车站旁的那家旗舰店,却也慢慢的准备脱产,把所有的分店都管理起来,同时,她这两个月还要抽时间去驾校。
  总之,周六的下午冯一平回家后,爸妈和姐姐,都能抽身回来,不像以前那样,要差不多晚上十点钟才会聚在一起。
  晚饭很丰盛,梅秋萍还秉持老家秋冬进补的观念,不但烧了牛肉,还烧了羊肉,现在终于不再是为了一只几十块的羊腿而斤斤计较的时候,冯玉萱则烧了一道鱼,在几个人里面,她的鱼烧的最好。
  冯振昌现在每天晚上定量,喝一盅白酒,不是买的,而是老家里土法蒸出来的谷酒,纯天然无掺加,大多数时候是他自斟自饮,有时冯玉萱也会陪着他喝一杯,她酒量也不错。
  冯一平还是保持了后来的习惯,对再好的烟和酒,他都提不起兴趣,后来他应酬的时候,除了一些迫不得已的场合,他一般都是喝凉茶。
  今天菜不错,那边父女两小酌,这边母子俩吃饭,都有伴,氛围不错。
  看来爸妈也都商量过,饭后,他们把冯一平和姐姐叫在一起,进行了一场比较正式的谈话。
  “我和你妈决定了,从下个月开始,就在老家和省里,两边换着住。现在生意上的好多事,我们已经有些跟不上趟,一直在城里呆着,有时还挺想老家的,况且现在老家事也不少,镇上已经有了两家厂,按一平说的,以后还会开办新工厂,大舅他们有个手工面作坊,大伯他们有个养鸡场,是要有人帮着看着。面馆现在发展的不错,一平的那一摊子,我们不是特别清楚,但是看来发展的也很好,我们两个现在已经不年轻,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很知足。一平去年说的话,我和你妈也反复考虑过,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多活些年,多享些年的福,所以我们也想接下来,活的轻松点。”
  “爸,你说这个干什么?你们还这么年轻。”冯玉萱知道接下来肯定是要把面馆这一块交给她,心里当然高兴和期待,所以更要这样说一句。
  “听你爸说完。”梅秋萍说。
  “所以,今天呢,我们就想把有些话说明白,面馆这一块,以后就由玉萱你具体负责,一平你没意见吧!”
  “我没意见!”自从面馆走上正轨以后,冯一平除了适时的提供一些帮助,就几乎没有参与进去,对这样的安排当然没有意见。
  “那就好,接下来,我要说的是面馆利润分配的事,我和你妈也商量过,我们两个先占一半,一平占三成,玉萱你占两成,你们同意吗?”
  “我没意见。”冯一平说。
  “玉萱你呢,有话就今天说出来,不要在心里留下什么疙瘩,让一家人因为钱的事伤了感情。”
  “那我就说了,爸,妈,我是有些意见,这两年,弟弟他很少过问面馆这边的事,我是一直忙前忙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为什么他占的比我还多?你们这不又是重男轻女吗?”
  “是不是我们偏心,是不是我们重男轻女,我说说你就明白,起先的那几年,你一直在外面,有些事你现在可能还不太清楚,我再说一遍。
  一平上初一的那一年,出了个让我们来省里卖糖炒板栗的主意,那一年,他自己写了小说,一共拿了几千块的稿费,不是帮我们买了板栗,就是替家里还了债,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家里的日子开始好过一些。
  在一平初三的那一年,你也到了省城,跟我们在一起,也是一平见我们太辛苦,出主意说开个面馆,面馆开在哪里,怎么开,大部分也都是他出的注意,他当初写的那一大摞纸,我现在还留着,后来所有的店,基本都是按他的那个模子来的。
  而且,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我们钱不够,还是一平去羊城卖了几首歌,给了我们三万五,没有那三万五,学苑路的那家店能不能开起来,能不能开成那样的档次还两说呢,那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么多家店。
  这两年,他对面馆这边的事过问的是不多,但是,他做的事也不少,比如说那套系统,你现在知道它的好处了吧,那能帮你省多少事?还有加盟的事,也是他帮着张罗,还有招人,不是他,我们这样的面馆,能招到大学生?
  细说起来,现在家里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是靠你弟弟,我们都觉得他拿三成太少,应该是他拿五成,我们拿三成。
  不过我们做父母的,总要有些脸面,况且一平现在对这一块也不太看的上,所以我和你妈最后才定下来这样分。
  听了这些,玉萱你还觉得你弟弟不应该比你拿的多,还是我们偏心,重男轻女吗?”
  冯振昌和梅秋萍选择今天说这些话,也是想了好久,以前家里穷的时候,有难处的事不少,现在富了起来,有些事如果不处理好,也很麻烦,搞不好会让他们姐弟反目成仇。
  女儿虽然现在连对象都没有,但过几年总要成家,儿子大学毕业以后,成家的事肯定也要提上日程,这些话,现在不说清楚,等冯玉萱接手面馆以后,随着以后积累的财富越多,家里的人越多,那掰扯起来更麻烦。
  从头到尾,原原本本的说下来,冯玉萱虽然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满意,但再也无话可说。
  家里最难的时候,她没有帮忙,家里做这些事,出主意的也不是她,两次的启动资金,她也都没帮上忙,说白了,她顶天也就是一个高级打工的,给她股份也主要是看在她是家庭一员的份上。
  冯一平现在对这一块是真的不太在意,就是都给姐姐也没事,不过,他主要担心的也就是姐姐成家的事。
  原来的记忆里,姐姐成家后,受姐夫的怂恿,挖坑给他这个唯一的弟弟跳,差点害的他一蹶不振的事,他一直记得很清楚,就是现在想起来那一幕,心都很凉,万一这一次,冯玉萱又碰上一个和冯一平记忆里差不多的人呢?有了面馆做资本,那不是破坏力更大?
  所以不管以后怎么样,现在爸妈的这个分配方式很合理。
第八十四章
家务事
  谈话结束后,冯玉萱虽然挑不出爸妈这样分配的理由,但面上的不开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没事我睡觉了。”
  梅秋萍看她这个样子,有些不放心,跟着她回房间,冯振昌则和冯一平在客厅继续。
  “虽然前期没参与,但你姐姐这些年确实为面馆做了不少事,而且她也总归是你姐姐,我们分她两成,也说得过去,你也不要有意见,不过,我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有意见的,是吧!”
  其实冯振昌他们说今天的这些话,自己有想过,梅建中和梅义良也跟他们提起过几次,哪怕是姐弟之间,有些事,还是早说清楚的好。
  “我没意见,我觉得你们这样做的对,在老家,兄弟分家的时候,闹得不成事的也很多,这些早说明白省事也省心。”
  他们家现在,和一般人相比,也算是有些身家,目前家里只有四个人,都是血脉相连,而且有些事过去不久,容易说明白,像冯玉萱今天这样,一时想不开,多谈谈心,慢慢的也能接受。
  要是等过几年掺进来一个不好相与的女婿,或者是一个不省心的儿媳妇以后再说这件事,那很可能真会上演狗血剧。
  “爸,我要跟你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跟你说的是,你回去之后的一些事。”
  “我明白,你不是总让我少喝些酒吗,我知道,你看我这几年,也就是村里的路通了的那一次喝醉过一次。”
  冯振昌以为儿子又要说这个事,他自己现在也明白,以前因为喝酒,确实在家里制造了不少矛盾,经常和梅秋萍吵架,不过,以前他喝酒,也不仅仅只是喝酒,其实也是一个难得的消遣和放松,现在不一样,眼界开阔了,好多事他自己想的明白,酒这个事,适量就好,喝多了对自己不好不说,还会额外生事。
  “爸,我跟你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现在在村里,你说的话没人不听,比当四叔的村长还要有用,在我们带出来的这些开店的人里,你的话,甚至会比他们父母的还管用些,之后你要去村里人开的那些店巡视,有些事,你可以提前管一管,给他们打打预防针。”
  “就是原来你给我提过的,防止他们赚了点钱后,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打牌赌博乱来是吧。”
  好多人在老家的时候,也爱打牌或者搓麻将,不过,当时没钱,每局也就是几根烟的输赢,其实就是图个乐子,现在手里有了钱,机会也多,说不定就会去玩些大的。
  哪怕是你有万贯家财,只要沾染上了“赌”,那真的没得救,输个精光,只是迟早的事。
  “对,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我们家带他们出来,是让他们赚钱致富的,不要开始是夫妻两个一家人出来,等到赚了点钱后,就分成了两家人,那我们以后回去,对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也不好交待不是。”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村里的那些人,几年之间,就有了比一般的城里人还要高的收入,如果不好好引导,特别是那些男人,在盖了新房,买了新车之后,说不定会去采采路边的野花,其实客观的说,不是说不定会去,而是多半肯定会去。
  就像那个笑话里说的,有人问一个种地的老汉,“你要是有了很多钱之后,你想干什么?”
  老汉说,“那我要买好多好多的馍馍。”
  “买了馍馍后,还有好多钱,你打算做什么?”
  “那我要盖很大的房子,再把里面全都装满馍馍!”
  “做了这些之后,你还有很多钱,你再打算怎么花?”
  “你这不是逼我纳妾吗?”老汉笑骂道。
  冯一平的这些老乡们,因为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你不要指望他们在物质丰富后,能有多高的精神追求,而且现在的大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只正月在县里的那一天,冯一平就大致看到,就他们那偏僻的小县城里,已经有了两家歌厅,三家洗脚城,理发店就更多,也不知道里面有几家是真的,有几家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
  情这个东西,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顶美顶美的,比如那歌里都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然而,这样的事,也就只能是电视里演一演,歌里唱一唱。
  在现实里,为了情生死相许的,我们见的少,为了所谓的情,抛妻弃女的,反倒见的多。
  “这个事,我们是可以提提,但是只靠我们也没用,真的遇上这样的事,那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我们的这些话能顶什么用?”
  “我想,先让妈和那些媳妇们说,一定要管好家里的钱,另外,是不是可以按家里今天晚上说的这样,也让他们夫妻把财产明晰一下,双方各占一半,如果一方做了对不起另一方的事,就要再让出来多少?”
  对于这样的事,冯一平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他只是觉得,还按老家的那一套规矩来,很不合适。
  按现在老家的规矩,有夫妻离婚,那不管问题或者过错在哪一方,吃亏的始终是女方,大部分的结果都相当于净身出户,连孩子也带不走。
  爸妈今天的话,也给了他很大启发,在牵扯到资产的时候,好像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要公平合理些。
  冯振昌想了一会,“这样也行,让那些女的把钱管紧,他们想乱来,手里的钱也不多,把收入明晰一下,也让他们知道乱来的后果,如果做了这两样,他们将来还有矛盾,那我们也算尽了心,对他们家里也有交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