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4/2763

  “他说很好,很酷,但他儿子已经在用。”扎克伯格笑了起来。
  “嗯,这说明我们的推广工作,做得非常好,都吃好了吗?那么,出发吧各位。”冯一平站起来大声说。
  ……
  和国内的一般会以不同,这次年会的开幕式,并没有排在大会所有议程的最前面,开幕式定在下午举行。
  上午的讨论会很多,好多场讨论会同时举行,但议程安排首页,就是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安排,足见世界对中国的重视,自然,这场讨论会也是早上9点开始举行的讨论会中,最受欢迎的一项,冯一平抵达时,看到还有不少人正在会议室外跟保安交涉,显然是因为来的较迟,所以已经没有位置。
  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冯一平简短的和主持人,以及朱总和另外两位来自国内嘉宾,简单寒暄过后,便相携走进向主席台。
  朱总之外的演讲人,一位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经常能在新闻和媒体中看到他的文章,另一位是担任过驻外大使的知名外交家,上台的路上,对冯一平都是交口称赞。
  他们说,“冯总,看到入口处聚集的人群了吗?那都是为你而来的。”
  “不敢当,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还得向几位前辈学习。”人客气,冯一平也客气。
  在场下热烈的掌声中,他们五位走上不高的主席台。
  主持人麦金农女士挨个介绍嘉宾,到冯一平时,果然掌声最热烈,冯一平朝台下示意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
  按标示牌,他的座位,紧挨着会议主持人麦金农女士,这显然是把他当作最重要的嘉宾。
  这没问题,问题是,如果这样坐,冯一平就被已到中年的麦金农女士,以及另外三位中国的中老年男士众心捧月般的夹在中间,他自己觉得不太妥当,于是,等准备就坐的时候,他眼疾手快的把自己的名字,和本来安排在最外面的朱总调换了一下。
  倒不是不想和另外两位嘉宾调换,只是,那两位换谁坐这个最好的位置,又得花时间去考虑,还是朱总好,他首先是论坛的理事,其次,冯一平他们三位,是内地的,朱总来自香港,相对来说,也算是客人。
  胖胖的麦金农女士愣了一下,估计她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但是,都不用她解释,场下就鼓起掌来。
  虽然是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会,但在场的听众,超过95%,都是外国人,里面又有不少看起来上了年纪,他们看得懂冯一平为什么这么做。
  按西方的观念,如果是其它的场景,比如帮忙上下楼什么的,他们肯定不领情,但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尊重,他们当然非常乐见。
  台上的三位也跟着鼓掌,冯一平的处事,确实让他们感到舒服。
  朱总也知道现在不是谦让的时候,“谢谢冯总。”
  “我想,这已经让我们直观的认识了中国,”麦金农笑着说,“下面,关于中国经济的前景和挑战的讨论,正式开始。”
  这位麦金农女士,曾在CNN中国分部任职,现在受聘于哈佛大学,算是一位了解中国的经济学家。
  “记得我刚到中国的时候,我在中国看不到多少跨国公司的身影,但在今天,我们和这次参会的任何一位公司CEO商谈,一定可以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他们不但都在中国有了业务,而且中国市场对他们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就我了解到的数据,全球500强企业的利润,和中国有关的部分,至少已经达到10到15个百分点,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中国。”
  “也正是因为中国对很多公司如此重要,所以中国经济的前景,备受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各界已经有了很多解读,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几位来自中国的专家和企业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朱总首先发言,因为在英美留学过,又长期在香港工作,他的阐述范围相对广泛,并可广泛引用他愿意引用的资讯,他的发言,还是很符合台下听众的口味。
  我们的经济学家,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他的发言很严谨,所以同样受欢迎。
  我们知名的外交官,英语非常流利,他的阐述,论据充分,论点明确,但因为他阐述的观点,和我们国家宣传的基本是一个口吻,所以让人觉得不太有新意。
  等他发言结束,一个小时的会议时间,已经过去了40分钟,相当于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四位,每人用了十分钟。
  此时,场下的气氛显然热烈起来,大家都用热切眼神,看着站起来的冯一平。
  “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冯一平微笑着开场,“我还是先向大家公布我演讲的主题吧,我今天要说的是:我们的坦途。”
  坦途?你这是说中国经济的前景吗?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故老相传的故事,2000多年前,有一家人,为了出入方便,就靠一个家族的力量,移走了拦在家门口的一座大山,这个故事,叫愚公移山。”
  “从古至今,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可以向大家说一个最近的,在70年代初,一个位于海拔1700米高的悬崖上,三面环山,一面临崖的村子,同样是为了出入方便,决心在绝壁上修出一条路来。”
  “最后,由13个成年人,花了5年的时间,在高度超过100米,和地面90度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挂壁公路。”
  “我知道,在很多国家,哪怕是那样复杂的施工环境,这样一条长不足一英里的路,根本就不算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他们是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在根本没有电力,更没有机械,只有锤子和凿子的情况下,把这条路修成的呢?”
  “如果他们连凌空作业的安全绳,都是由牛拉犁的绳套,一截一截的连接起来的呢?”
  “他们用了5年的时间,一锤一锤的,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打秃了12吨钢钎,凿出了2.6万立方米石方。”
  没有人此时眼里还有轻视,就是对中国抱有最大成见的人,此时眼里也只有尊重。
  “欢迎大家以后去中国时,到这条公路参观,我还想补充的是,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
  “这样的事情,也足以说明,我的同胞们,为了生活能够更好,愿意付出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不等不靠,就凭自己单薄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在绝壁中凿出一条路来。”
  在现代的西方国家,这确实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如果面临的是相同的问题,他们最常见的解决方式,只会是去找政府。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来,在去年年底,几十位美国知名的企业家,在我的邀请下,去中国参观访问时,发现了另一件让他们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南方,集中了大规模的工厂,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产业工人,我的那些尊敬的朋友们,竟然发现,在他们调研的所有工厂里,加班,竟然是很多工人抢着做的事,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很不解。”
  “在问过很多工人之后,他们才明白,那些工人,之所以抢着加班,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工资,从而可以让家人的生活更幸福。”
  “当然,我明白,这是和我们国家,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依然有着大量的家庭,生活贫困有关,但是,如果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有多少产业工人,愿意提高自己的劳动时间,而不是通过工会去谈判,提高每小时工资,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话又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来参会的,很多都是各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那些贵族工人,是最了解的。
  就是不通过工会谈判,他们也宁愿节省自己的生活开支,而不愿意去主动加班。
  “我们的同胞们,为了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愿意付出所有的一切,愿意做所有的努力,他们的努力,已经创造了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他们的努力付出,将会把这样的奇迹,继续延伸下去。”
  “接下来……”
  热烈的掌声响起来,打断了他的发言。
第八百八十二章
无路处踏出来的路
  带有浓重意识形态的商人,还是少数,在这样非官方的场合,他们也不用一定要和自己所在国家的官方说法保持一致。
  来听今天这场讨论的,自然是以商人群体为主,他们不是已经在中国有业务,就是准备在中国开展业务,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不像自己国家那些就没到过中国,还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中国的居民,也不像自己国家那些因为需要迎合选民的政客。
  虽然现在的中国,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公允的说,她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变化,是深刻的,是惊人的,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或者说,是翻天覆地的。
  虽然国情存在差异,文化存在差异,因而对一些事情的认知,诸如人权、自由等,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很多共同的情感,却是相通的。
  中国的民众,为了幸福的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那些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家,都有体会。
  这样的努力,值得尊敬!
  “谢谢。”冯一平说的这些,并不是煽情,是他的真实感受。
  那么多的西方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在一些中国的经济问题上老马失蹄?就是因为他们不清楚中国的老百姓,为了生活,能爆发出怎么样的力量,以及为了生活,他们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因为监督不力,导致的行政部门出现的各种乱象,他们苦笑着承受下来;会让很多国家的居民走上街头的高通胀,他们咬着牙承受下来;一辈子才能买得起一套房,或者几辈子才能买得起一套房的高房价,他们虽然不满,但依然摇着头承受了下来,甚至为了有买房的资格,好多夫妻居然都办理假离婚……
  这样的事情,在其它地方哪里找得到?也只有我们国家的民众,才能一项接一项的,全扛下来。
  我们韧性,简直超出所有人的认知。
  “谢谢,因此,如果要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挑战,就一定要首先认识到中国十几亿的民众,为了幸福的生活,所能付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和坚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最初始的基本面。”
  “接下来,就是另一个方面的因素。”
  “我们国家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的经济变革,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创举,这是我们的执政机关,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结合我们的实际,从我们的国情出发,找出的一条创造性的路。”
  “我们的执政机关,总是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那条路,这是我们经济在未来将高速顺畅的发展的另一个有利保证。”
  虽然后来也有问题,但那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对有些事,照样有很大的意见,比如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高的房价,但是,心平气和的想过以后,谁能说,没有从改革开放中受益?
  至少从整体上说,我们的这场改革开放,是普惠的。
  接下来,冯一平同样用数据,从需求、储蓄、债务等方面,比如中国已经过千万的汽车销量、中国居民超过45%的高储蓄率、中国和GDP相比,不过百分之四十几的主权债务……来阐述了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继续高速平稳发展的其它理由。
  “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从十多年前,苏东剧变起,就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提出了中国崩溃论。”
  台上来自国内的两位嘉宾,此时稍有些不自然,这样有些敏感的问题,他们还真不太敢在这样的场合提及,这冯一平,果然是胆大。
  冯一平不是胆大,他是自信,他自信能让发出那些言论的人自惭形愧。
  “但苏东剧变后,我们不仅顶住来自各方巨大的压力,而且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最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着两位数这样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速率。”
  “于是很快,很多学者把中国崩溃论的观点,转向经济领域。”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当当时亚洲发展最迅速的几个经济体相继遭遇经济危机后,好多专家信誓旦旦的说,中国,将是下一个。”
  “但当危机停止蔓延时,我们的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很大冲击,这还是我们在危机当中尽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没有让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做到的,在98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7.8%……”
  “然后是01年,相信大家会对那年的一本畅销书还有印象,那是一位法学家——我们姑且把他称为法学家的人,出了一本论述中国经济的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4/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