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9/2763

  “呵呵。”方厅长也有些得意,今年那两项工作的完成,让她对自己的前途更有信心。
  “所以一平,阿姨今天想问你,对于我,你还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她竟然拿出纸笔来。
  冯一平不由得想起,他第一次去方厅长,那会的方副市长家里时,方厅长当时毫不掩饰的傲慢,那个形象真的很难和眼前的这个拿着纸笔请教的人重叠起来。
  “阿姨,我真是再没有什么好主意,”方厅长眼里的光芒一黯,不过马上笑容就浮起来,“我知道,还是谢谢你。”
  “阿姨,你也知道,我对政治,真的不理解,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嘉盛依然会为你提供一切便利。”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从上到下,各级都非常重视的事情,阿姨你如果还是跟以前想的一样,把扶贫的范围逐步扩大,我们也愿意尽所有的力量,帮着把你今年定点的那个乡脱贫。”
  “我自然还是跟以前一样想的,也先谢谢一平的你的支持。”方厅长合上笔记本。
  虽然她本能的觉得,这一次的冯一平,好像对自己有所保留,她还是诚挚的道谢,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
  ……
  翌日中午,冯一平同样很不轻松,他陪着省里的一二把手,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到旁边创业园里自己的几家公司参观。
  这也是假日酒店被选做驻地,带来的直接好处。
  为什么说是好处呢?省里的一把手,这会饶有兴致的观看神奇工坊设计的又一个新鲜玩意,无链条自形车。
  “果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省就缺乏这样的公司,省内那么多重点大学,那么多出色的大学生,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想法,设计出这么好的产品?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平,有没有考虑在省城也开一家你的神奇工坊?”一把手目光灼灼的看着冯一平。
  确实,省里有足够的科研力量和人才,缺乏的,就是神奇工坊这样善于创新的公司。
  “我们正有这样的打算。”冯一平表现积极,这位,后来可也是那几位中的一位,值得给这样的面子。
  “那好,我们来一个约定,”一把手握住冯一平的手,“你的神奇工坊在省城开业的那天,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捧场。”
第五百二十七章
低调
  “感觉如何?”方厅长低声问冯一平。
  这是5号上午8时10分,此时代表团的大巴已经驶入长安街,即将抵达停车场。
  在平时,这里同样喧嚣热闹,今天,因为是交通管制的缘故,至少在这一会,这里很安静。
  车里同样很安静,代表们看着越来越近的天安门广场,看着路边执勤的保卫人员,一个个的脸色都很肃穆。
  “同样的地方,但今天感觉很不一样。”冯一平看着外面现在一年要经过好多次,原来还特意花钱参观过的这些地方说。
  “有一种履行使命感的庄重?”看着身边的这个一脸庄重的年轻人,方厅长说。
  这个年轻人,已经在学术和经济领域,取得了让他的同龄人很难追赶的成就。
  但他此时的表情,是毫不作伪的庄重和严肃,他的手,一直紧紧的握住放在膝盖上的公文包。
  那份公文包里,有两份方厅长也看过的提案,虽然立意并没有他建议自己的《慈善法》立法高,但确实也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很实际的问题。
  方厅长这样久看报告的人很明显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两份提案,是真的花了时间调研之后的结果。
  这个年轻人,真是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是为了这个代表头衔的虚荣,更不是玩票。
  “还真是有这个感觉,”冯一平认真的说,“我真的希望我的提案,能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凭他现在的实力,就算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能影响范围还是很不起眼,但今天的这个平台,是一个很有可能产生大范围影响的平台。
  冯一平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
  方厅长看着认真的冯一平,突然觉得有些心虚,我像他这样单纯的时候,是在多少年前?
  他这样一个可以说已然功成名就的年轻人,又为什么还能保持这样的单纯和热情,这样的赤子情怀?
  通过女儿的叙述,她现在很清楚冯一平的时间有多宝贵,他为什么甘愿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这样的很可能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工作?
  老于世故的人,一般不容易感动,但方厅长现在突然有些感动。
  她此时看着冯一平,眼里真正流露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欣赏来,“到了,你等下走快一点。”
  “啊?”冯一平不理解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提议。
  “你知道今天的会议,除了代表,还有什么人最多吗?”
  “记者?”冯一平想了一下。
  “对,记者,联系到本次会议的重点,我估计,今天会有很多记者想采访你。”
  “谢谢,我会走快点。”冯一平马上点头。
  本次会议有很多重要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农。
  今年的“一号文件”,就突然提到了两件让很多人,尤其是让农民振奋的事,一方面,国家将在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冯一平清楚的记得,结果完全没有用那么长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作。
  另一方面,在免税的同时,还会继续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户实行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补贴。
  但是,更多的人关注的,则是本次会议的另一项重头戏,修宪,对1982年颁布的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
  每一次修宪,都是大事,而今年的这次,尤其备受关注,是因为这一次修改的条目,事关“保护私有财产权”。
  世界上有很多媒体,在前两天,会议尚未开幕之前,就对这一消息进行了广泛宣传,说这是自成立以来,这个东方大国第一次采取这样的行动。
  三农问题,众所周知,至少现在的媒体界都清楚,冯一平家目前都还是地道的农民——至少从户口上看是如此。
  而且他通过一己之力,已经让一个偏避贫困的农村地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难得的是,他们还在探索一条工商业和农业,城镇中心和农村,实现协调发展发展的路子,而且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所以他可以说和三农问题联系很密切。
  至于大家和国际上普遍关心的修宪问题,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这同样和冯一平联系密切。
  毕竟从明面上来看,他目前是国内私有财产最多的那个人,同时,在去年国内学术界掀起的那场愈演愈烈的“私企原罪论”论战中,冯一平同样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说到底,那一问题的本质,其实也跟私产有关,而这一次修宪案如果通过,那就代表了国家层面对那一问题的态度。
  所以方厅长提醒得很对,应该会有不少记者会对自己感兴趣。
  但是这样的场合,被关注的重点,理应是那些记者们平日难得采访到的大员们,我们的部长们,可不像国外,动辄就出来发表一个讲话什么的,每年也只有这个时候主动或者。
  记者采访这个事,虽然被一大堆记者围在中间,问一些不那么温和的问题,有时挺让人为难,但别人身边都围着人,而自己却无人问津,那多少也不是很愉快的经历。
  虽然相信他们应该会很大度,但万里还有个一呢,冯一平不想,也确实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跟他们抢风头。
  ……
  和停车场里其它省份的代表们汇合在一起,慢慢的走到大会堂前面,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两千九百多名代表,正三三两两的踏上大会堂前那高高的台阶,而就在下方的平台处,已经有好多堆人。
  确实是好多堆,只看得到那外面围着的记者举起来的相机和他们的背影,看不清里面的人是谁,不过,多半会是哪位部长阁下吧。
  果不其然,一会,其中的一堆里,几位工作人员护卫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人突围而出,这位冯一平人士,今年还在电话里给他拜过年。
  那些失去了目标的记者们,马上向正在入场的代表群里搜索着,“咦。”其中一位的目光突然停下来,冯一平竖起的风衣领子,捂住嘴的驼色围巾,以及特意带上的平光眼镜,这样的小把戏,完全挡不住那位的火眼金睛,在看到的同时,他就已经开始了冲锋。
  冯一平的反应也不慢,一见被人盯上,迅速迈阶而上,有意无意的,还特意从省里的大佬身边经过,追赶者一看,哦,大人物哦,就在他迟疑的当口,冯一平已经轻松登顶,那位以及其它发现目标的记者,马上毫不迟疑的把冯一平他们省的一把手围了起来。
  好像平时逮到冯一平的机会还更多,而遇到这样封疆大吏的机会很少。
  站在大会堂的门口,冯一平稍停了一会来欣赏风景,和以前作为游客站在这个位置不同,今天的他,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来。
  这时台下又一堆人散开,突围的那位冯一平认识,当然是在电视上认识的,东北的农民艺术家,每年春晚的常客。
  他带着鸭舌帽,穿得也很休闲,花格子毛衣配羽绒马甲,他这打扮,要是说去郊区水库钓鱼,那真是一点都不违和。
  已经登上台阶的他,这会还面带笑容的朝那些意犹未尽的记者们挥手。
  冯一平很想知道一个问题,后来他低调的时候,想起现在这般的高调,不止会作何感想。
  他也由此决定,散会的时候,自己要跑得更快一些。
  ……
  临近9点,曾经为自己颁过奖的一号,笑着步入会场,他的身后,跟着这一届的领导集体。
  霎时间,掌声雷动。
  位置在中间的冯一平,跟着周围的代表们一同起立,用热情的掌声向领导们致意。
  他注意到,连旁听的那些各国使节们,这时也和他们是一样的举动。
  9点整,军乐队奏响了国歌,大会正式开幕,冯一平开始了他两辈子第一次的参政议政生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9/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