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害羞:如何提高你的社会适应力(校对)第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7

在英国心理学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于1927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害羞的优点。
害羞非常普遍,至少在英国是这样的。我们倾向于接受害羞,认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年轻人迷人气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害羞可以持续到人的晚年,那它就是一个人优秀性格的见证。或许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它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特质。
首先,害羞让人谨慎、自省,维护个人隐私,并给予人只有孤独才能带来的快乐。害羞的人也不会像暴力或有强制倾向的人那样胁迫或伤害他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曾自信地阐释道:
我认为人不应当试图克服害羞。害羞是隐秘的幸福。害羞的人与有闯劲的人正相反。害羞的人很少会是罪大恶极之人,他们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安宁。
其次,害羞者在挑选朋友时更具有选择性。害羞者通常会冷静地观察,小心地行事。害羞者会让人觉得更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不会被评价为令人讨厌的、放肆的和自命不凡的。同样,害羞者很容易规避人际矛盾,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被认为是很好的倾听者。
最后,害羞还有一个特别有趣且积极的作用,就是可以为人们提供保护。害羞本身就是一个让害羞者不被注意、不在众人中凸显出来的面具。而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人们便可以从“应该”和“应当”做某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的行为就可以逃开社会规则强加的束缚。狂欢节和万圣节便是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来自面具和服装的隐匿所导致的巨大个性变化。
我害羞的弟弟乔治也是一个例子。当乔治戴上面具时,我母亲一开始就知道他会更自由地活动。当然,对其他孩子来说,他不过是个无名之辈。但其他孩子怎样想,并不能代表我弟弟的想法。所以,在理解害羞这一方面时,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我们让接受调查的人自己给害羞下定义,他们怎么认为就怎么说。于是,现在我们知道害羞非常普遍,它通常会让人充满焦虑和痛苦,但对某些人来说,它却是一种寻求自我存在的状态。人们根据自我感觉害羞的频率以及感觉到害羞的时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害羞者。但是,害羞背后是怎样的个人经历呢?害羞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我们将在下一章中找到答案。
本章提要
1.害羞的不同状态:
(1)处于中度害羞状态的人,缺乏正确处理基本人际关系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2)处于严重害羞状态的人,常常无法抑制对别人的害怕而感到习惯性害羞;
(3)处于最严重害羞状态的人,害羞可能会转化为神经衰弱,甚至是抑郁。
2.害羞的积极影响:
(1)害羞使人谨慎、自省,维护个人隐私,并给予人只有孤独才能带来的快乐;
(2)害羞者在挑选朋友时更具选择性;
(3)害羞可以为人们提供保护,让人不被注意。
02
害羞者充满焦虑与不安的内心世界
在公众面前,害羞者可能看上去十分镇定,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而且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满了感情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害羞,似乎正在以某种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不愿意让人知晓的秘密被公之于众是令人难堪的。可当我们发现,这样的事情不单单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多人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时,我们的感觉就会好很多,心情也会舒畅一些。
害羞者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倾听一位成功的旅行者和自由撰稿人雪莉·雷达(Shirley
Radl)的心路历程。
雪莉·雷达的心路历程
因为害羞,我吃尽了苦头。我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开始的:我开始变得消瘦、喜欢待在家里,到十来岁的时候,情况变得更严重了,我变得越发消瘦和难看。我也清楚地知道,研究者和我访谈的害羞者都对害羞带来的恐惧感和疯狂感有所夸张。但我知道那种真切的感受:不论身处何方,我都局促不安,甚至感觉到吞咽困难,讲话变得异常艰难,手常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明明满头大汗却又感觉浑身发冷,平时熟悉的事情变得模糊不清,而且我不断地幻想各种可怕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因为在公共场合做了丢脸的事而丢掉工作。
当我与毫无恶意的人,甚至是孩子待在一起时,我也会声音颤抖、讲话含混不清。因为不敢面对收银员,所以我竭力避免去商店。和送牛奶的男士闲谈时,我也会十分紧张。甚至在给我孩子的小伙伴做爆米花时,我都不能接受他们注视着我的眼神。我深知害羞者的感觉,就如同一个赤身裸体、蹒跚行走在大街上的人被通过卫星电视在全球范围内转播一样。
社交躲避者:面对焦虑的反应
当害羞者说起他们面对焦虑的反应时,大部分人会提到三个方面。首先,他们会开诚布公地对别人说“我很害羞”;其次,他们有紧张的生理反应,比如脸红;最后,他们会不可避免地感到尴尬和难为情。仔细研究这些特点,我们便可以深入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沉默寡言
害羞者从几个角度展示了他们面对焦虑时的害羞行为。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害羞者的羞涩都有所表现:至少80%的害羞者认为,即使发现了他人的错误,他们也绝不会说出来;将近半数的害羞者认为,与他人眼神接触是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40%的害羞者的典型反应是保持沉默,认为“就算不能说什么,至少我可以保持沉默”。害羞者认为自己说话声音很温柔,比如害羞的老师讲课声音低细,而老师的害羞又会波及学生。另外,有一些害羞者会避免与他人接触,或者即使受到邀请参加某项活动也无法付诸行动。
菲利斯·迪勒(Phyllis
Diller)就是一位非常明显的社交躲避者。尽管从表面上看他非常健谈,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害羞且喜欢沉默避世的人。他曾回忆道:
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父母,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害羞的学生。我害羞得连学校的舞蹈比赛都不敢参加,只敢披着外套躲在教室里。我还非常害怕在有球赛时给球员呐喊助威,只能小声地吆喝。
并不是只有害羞的人才会拒不开口。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情境下,沉默是人们面对焦虑时常有的反应。但由于害羞者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他们在创造自己的交际圈时显得效率很低。人们会通过协商或谈判的方式与他人相处,比如在服务、承诺、时间、安全、爱情等方面。正如乡村歌手洛雷塔·林恩(Loretta
Lynn)所写的:“生活就像是走入一家可议价的商店,没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我们无法与别人达成交易。”
“沉默寡言”这个词最能表现害羞者躲避与他人相处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保持沉默或不愿坦言的倾向,除非不得不说,否则他们通常会保持沉默。
在过去的10年中,杰拉尔德·菲利普斯(Gerald
Phillips)教授和他的同事一直致力于沉默寡言症的研究。菲利普斯认为,沉默寡言不仅是指有意地躲避在公共场合发言,而是一个更广更深的问题。他发现,即使教给沉默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实用技巧,有些人还是不能和他人顺利交流。事实上,在掌握了沟通技巧后,大约有1/3的学生会更加焦虑。虽然他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去沟通,但还需要学习沟通的内容以及为何要沟通。
沉默寡言的原因不仅仅是缺乏沟通技巧,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对人际关系定义的曲解。沉默寡言的人就像是一位在风险大、不稳定的经济市场中的保守投资者,相较于对收获的期望,他们更在乎会损失些什么。所以,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投资呢?
脸红紧张
在生理层面,害羞者面对焦虑时会表现出如下症状:脉搏跳动加剧、心跳加速、出汗、神经质地发抖。有趣的是,当人在体验某种强烈的情感时,不论是强烈的性欲、担惊受怕的心理,还是兴奋、生气的感觉,都会有这些生理反应。也就是说,身体并不能区分开这些感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如果仅仅根据生理反应来判断,不管是在什么情境下,我们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我行”、什么时候该说“我不行”。
不过,有一种生理症状并不属于这个范畴,也是害羞者无法躲避的,那就是脸红。关于这一点,有一位中年销售人员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
我发现自己形成了在特定情境下脸红的习惯,这令我万分痛苦。因为脸红,我无法参加各种活动,于是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因为脸红,我不能在公共场合演讲;因为脸红,小组讨论对我来说也变得很困难;因为脸红,甚至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我也会尴尬。而这些情况越来越糟糕了。
大多数人都有脸红的时候,会感到心跳加速,或者像心里藏着一只蝴蝶般不安。不害羞的人会把这些反应当作轻微的不适,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发生的积极事件上,比如在教堂社交厅和牧师顺利交谈,从法国警官那里得到正确的指示,学到最新的舞步等。但是,害羞的人会把注意力聚焦在生理反应上。事实上,害羞者常常是在还没有等到面对害羞情境的时候就已经产生生理反应了,他们想到的只有即将来临的不好的事情,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教堂,不会参加巴黎之旅,也不会去跳舞。
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曾讲述过害羞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
我记得这种持续脸红的情况是从一次平面几何课开始的,我往走廊上看,恰巧看到一位迷人的姑娘正盯着我的双眼。就在那一刻,我感到脸颊发烫,而且等我转过头往前看时越来越烫。我想,天哪,就因为与人目光对视我就脸红,那如果是盯着别人的双眼,我该会有什么反应?一想到那噩梦般的情形,我就会立马回到现实。
不夸张地说,从那件事以后,四五年了,不管男的女的,每当有人盯着我的双眼看,我就会不可避免地脸红。
困窘感
人在脸红时,经常会伴随着困窘感,以及一种人们时常会感受到的短暂而强烈的自尊缺失感。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会产生困窘感呢?首先,当公众的注意力突然集中到你的一个私人事件上时,或者当有人把关于你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人时,你就会感到困窘。比如,当有人说“因为没有能力,约翰刚刚被解雇了的”,或者“爱丽丝刚花了一小时化妆!你真应该看看她没化妆时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极有可能让人感到困窘。
其次,出乎意料的表扬也会使害羞的人感到窘迫。
最后,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笨拙已经或将要被别人发现,而他们不会对此表示赞赏时,也会感到困窘。例如在做一些私人举动时被别人看见,比如说在汽车里亲吻、挖鼻孔、调整裤袜等。旧金山歌剧院的著名男中音科内尔·麦克尼尔(Cornell
MacNeil)回忆道:
我现在还记得自己以前在派对上感到困窘的情景,那时我还是一个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小男孩。举个例子吧,1966年歌剧院开张后,在雍容华贵并且美女如云的旧金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供应了很好吃的烤鸡,这种烤鸡因为用了特殊的烹调手法而变得很滑。当时,我非常担心吃鸡时鸡肉会从盘子里滑出来,掉到身边某位女士的露肩礼服上。于是,在那次宴会上,我只吃了米饭。
安德烈·莫迪利亚尼(Andre
Modigliani)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因笨拙而产生困窘感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莫迪利亚尼博士设置了团队竞争的条件,并预先安排了一些被试在某项任务上表现糟糕,而他们的表现将导致整个团队的失利。结果发现,团队中那些在公众面前经历失败的人觉得非常尴尬,而且比那些知道自己的失败是被允许的人困窘得多。而那些被安排表现糟糕的人,即便在想到自己的无能可能会被公之于众时,他们也只感到略微的困窘。
那些感到非常窘迫的人会通过“保住面子”的行为,为挽回丢掉的尊严做出最大的努力。“保住面子”是指在集会中努力保持冷静、能力和身份。这一研究指出了6种个人挽回面子的策略。
1.防御性地改变话题:“这个还要做多久?我有个约会。”
2.为其行为找借口:“荧光灯干扰了我的注意力。”
3.炫耀其他的优点:“乒乓球不是我的强项,我擅长下国际象棋。”
4.贬低完成不了的任务:“在有叉子的情况下,用筷子吃饭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5.否认失败:“其他人也取悦不了她。”
6.试探性地提问以获得他人的肯定:“我希望没给你们带来太多的麻烦,是吗?”
由于多数容易害羞的人自我认同感都比较低,他们一般不会运用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来保住面子。他们会试图避免任何一种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困窘的场合,从而进一步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然后沉溺在自己的缺点之中。
有些人甚至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觉得不安。当回忆之前的失礼或失言时,他们会脸红并变得困窘;在预想一个即将来临的社交活动时,他们也会感到焦虑。而在这些回忆和想象的过程中,害羞就随之而来了。
极端的自我认知:害羞者的性格特征
对于害羞者来说,应对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低姿态。所以,害羞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以维护面子。只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害羞者才会做真正的自己。在公众面前,害羞者可能看上去十分镇定,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而且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满了感情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害羞者的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极端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洞察自己是许多健康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众多心理治疗想要追求的目标。然而,同样是自我分析、评价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旦沉溺其中,就预示着心理紊乱。害羞的人往往就是走了这样的极端。
在自我感觉害羞的人中,有超过85%的人认为他们过分关注自我。这种自我意识有公众和私下两个方面。阿诺德·巴斯(Arnold
Buss)和其助手的研究中充分论述了这一点。
公众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这类人会关注以下问题。
1.他们认为我怎么样?
2.我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他们喜欢我吗?
4.我怎么保证他们会喜欢我?
如果你属于公众自我意识型的害羞者,那么,对于以下大多数问题,你都会回答“是”。
1.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2.我关心表现自己的方式。
3.我过分注意自己的穿着。
4.我经常为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担心。
5.我离开房间时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6.我关心其他人对我的看法。
7.我通常很在意自己的外表。
私下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关注,它不仅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在自我,而且是集中在内在自我的负面层面。这类人往往会关注以下问题。
1.我不够格。
2.我自卑。
3.我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