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校对)第9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4/993

  李东阳深深地看着叶春秋,眼眸里似是带着深深的沧桑,他顿了一下,便又道:“老夫……已经死了两次了,一个死了两次的人,还会很在乎这条命,苟且偷生在这个世上吗?”
  说罢,他轻轻地闭上了眼,面上露出了几分的眷恋,随即叹息了一口气,才接着道:“在这个世上,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活,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饱,是为了穿暖。而有的人,失去了官位,便是失去了一切,失去了看重的名声,便与死无异了。”
  叶春秋眯着眼,视线紧紧地锁着李东阳,道:“那你想要什么?”
  李东阳微微一笑,道:“老夫所想的,是有朝一日,有人能克继大统,革除当下的弊政,将大明朝重新拉回本应属于它的轨迹上。”
  叶春秋听罢,眼眸微微张大了些许,身体不由自主地豁然而起,脸色浮出了几分复杂,随即,他在这公房里来回踱步,像是深思着些什么。
  这个时候,他终于有了明悟,对,这才是李东阳最好的选择啊。
  显然,李东阳是不怕死的,诚如他所说,他已经死过了两次,死对他来说,并不可怕,他最怕的是,成为千古罪人,怕的是,背负着这个谋逆之名去死。
  可是假若关内的某些人成功了呢?
  叶春秋心里一沉,忍不住往这个方向继续往下细思……
  一旦关内的某些人成功了,那么新天子为了证明正德皇帝的昏聩,就如朱棣对于建文皇帝一样,那些建文皇帝身边的近臣,如方孝孺之类,当然都是奸贼。
  那么换句话来说,李东阳呢?李东阳在正德朝是奸贼,可到了新皇登基,却就未必了。
  毕竟,大可以有人说,这是刘瑾和叶春秋这些奸贼污蔑了李东阳,是行指鹿为马,要置一个忠直的大臣于死地。自然而然,李东阳会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会名垂青史,成为楷模。
  毕竟,笔杆子是掌握在有些人的手里,多年以后,对一些历事的深究,能考究的,就是当初记下的那几笔。
  对李东阳来说,他当然是巴不得关内的某些人能够成功,成功就意味着他不是谋逆,成功就意味着即便他现在被叶春秋所杀,也照样可以光耀万世。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相比于死,李东阳最怕的是,这一辈子的努力,最终却是以罪人的名义收场。
  当然,叶春秋可以选择动刑,可是叶春秋也深信,李东阳到了这个年纪,一旦动刑,只怕还未等到他招认,人已经不成了。
  叶春秋越往深里细想,越是意乱烦躁,他急躁地在这公房里来回踱步。
  这件事,他势必要得到一个答案,可是对现在的他来说,要得到他所想要的答案,只有李东阳自己和盘托出。
  想了想,叶春秋道:“李公,无论如何,当今乃是先皇之子。”
  李东阳却是道:“亡国比之亡天下怎么样?”
  叶春秋心里不禁有着几分怒意,他冷笑以对,声音显出了几分清冷:“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
  李东阳却是从容地直视着叶春秋道:“亡国,至多也就是改朝换代罢了,换了任何的天子,都没什么打紧,因为天下,还是这个天下。可亡天下却不同,亡了天下,士大夫的衣冠丧尽,仁义礼信不存,这……就是亡天下。时至今日,老夫是看清了,你怂恿陛下搞的那一套,就是要亡天下,你们眼里有商贾,有匠人,甚至也有农人、牧人,唯独不能容忍的,就是士绅,没了士绅,教化不存,圣贤之书谁来读?都学你们这儿学堂里的做派,教人做工,教人去学算学和抠律令吗?没了士大夫,谁带纶巾,谁穿儒衫,都学你们这里的人,为了做工,穿紧身的短装,都学那些商贾,鲜衣怒马,穿着这些不伦不类的衣衫吗?没了士绅,哪里来的礼教,你看看你这青龙,歪曲经义者有之,奢侈无度的有之,往来俱是商贾,谈笑之间,尽都是锱铢之事,我来这青龙,放眼所看的,只是铜臭,铜臭熏天啊,自有史以来,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即便是礼崩乐坏,也不至如此,这是千年未有的事,可怖,可叹,也可惜,这不是亡天下又是什么?”
  说到这里,他鄙夷地看了叶春秋一眼,接着厉声道:“天下将亡,你却还在奢谈什么先帝,什么今上!鲁王殿下,难道不觉得可笑吗?老夫并没有什么愧对先帝的地方,先帝若在,见此情此景,也势必痛不欲生,我……不过是希望将这世界拉回它本该的样子,鲁王殿下也是读书人出身,可是鲁王殿下的所作所为,可有半分圣人门下的样子?你们在这里也修了孔庙,可惜……哈哈,这孔庙虽是恢弘大气,可在我眼里,不过是你们借此来掩饰你们肮脏的勾当罢了。那孔庙虽是簇新,可在我眼里,却是破败不堪,进出的,都是些城狐社鼠之辈。”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道:“殿下想要给老夫安度晚年,这是殿下的好意,可是……恕老朽不敢答应。”
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迫在眉睫
  李东阳的眼里再不是古井无波,甚至神色间带起了几分激动,他深深地看了叶春秋,随即又道:“若是谋划者,只是寥寥数人,殿下神勇,提三尺剑,便可令他们人头落地。可是……殿下忘了,反对殿下的,还有对这陛下新政惶恐的,何止是寥寥几人,天下之人,密谋者不计其数,敢问殿下,能将他们统统杀尽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叶春秋那张俊秀的脸上,有了几分冷然的气势,这股气势是那种经历过在血海尸山的战场上的人才特有的。
  此时,他笑了,可是这笑显然不达眼底,口里则道:“上一次,我杀了七百个多个读书人,若是有必要,我可以杀七千个,七万个。既然李公不肯合作,惺惺念念着你那天下,那叶某也就无话可说了。”
  叶春秋依旧紧紧地盯着李东阳,像是在无形中,释放着一股威压,他随即又道:“你口口声声说着你的天下,你若是还有眼睛,就好好地去看看你的天下吧,看看你们那些读书人所写的青史,看看地方的府志、县志。你想看吗?你去看看多少次易子相食,天下最承平的时候,人都要相食了,你却还在奢谈什么衣冠?去你的天下,李公若是不合作,很好,那就等着瞧吧。”
  叶春秋显然已经动了几分怒气,如是平常人,早就给吓得手脚发软了,可李东阳却像是完全无视了叶春秋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他依旧不为所动,巍巍颤颤地站了起来,淡然地道:“无非是有死而已,老夫到了今日之光景,风烛残年,已经无所畏惧了,倒是请殿下,好自为之。”
  叶春秋冷哼一声,却是突然道:“你修书去给了朱厚熜?”
  李东阳只抿抿嘴,不说话。
  “密谋的人里,有朱厚熜是不是?”叶春秋步步紧逼,同时看着李东阳脸上的细微表情,似乎想从这张苍老的脸上找到点他所想的东西。
  李东阳却是带着浅笑道:“没有朱厚熜,还会有许多个宗室,这天底下,宗室有数十万之多,殿下现在就去将这朱厚熜杀了,对老夫来说,没有什么妨碍。”
  身在高位后,叶春秋其实已经很少动怒了,可今儿真的给李东阳一次次地触及到了他的临界点,他缓了缓,才道:“李公,读书人造反,十年不成,不是我看轻了你们。”
  李东阳摇头道:“一个读书人造反,十年不成,一百个,还是如此,一千个一万个,十万个,人人都想反,就不同了。其实若是殿下有兴趣的话,可以等一个月,一个月之内,若是殿下还能如此自信满满,老夫愿意将所有的一切实言相告。”
  一个月?
  叶春秋不由自主地愕然了一下。
  这意思是,一个月之内,莫非会发生什么?
  他看着李东阳道:“好,一言为定。”
  口里虽是这样说,可叶春秋心里却是更急迫起来了。
  现在的叶春秋想事情不会再那么纯粹,这事情肯定不会这样简单的,李东阳绝不会空穴来风!
  他命人将李东阳押下去,严加看管,可心情却依旧很糟糕。
  他心里固然已经恨透了李东阳,此人到了现在,还是冥顽不宁,可是……另一方面,叶春秋还要留着他,以作有备无患。
  等这李东阳走了,叶春秋便伏案疾书,他总计修了两封书信,一封是给朱厚照的密奏,暗示可能发生的危险。
  这种事,他不能明说,因为完全没有证据,总不能说自己竟是听信了逆贼李东阳的话,只是说,得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还请陛下注意。
  而另一方面,则是修书给刘瑾,让刘瑾立即调动所有的力量,暗中摸排,万万不可大意。
  两封书信送了去后,心绪紧绷的叶春秋才松出口气。
  而今,他已经成了藩臣,许多事已经不好出面了。
  而眼下,整个青龙却是百废待举,一分一毫都疏忽不得,至少眼下,铁路的事,已经迫在眉睫了。
  因为巨大的利好,还有对铁路的许多优惠措施出台,而今不少商行已经开始先行垫付资金,打算修建支线铁路了。
  若是现在叶春秋所修的主干线,是大动脉的话,那么这些支线,则是随着干线延伸至大漠深处的方方面面,形成一条条血管。
  为了防止浪费,招商局专门对铁路进行了规划,再将这些铁路的支线,吸引商行们去建造,也正因为如此,无数的银子,便蜂拥的进入了铁路建造业,一时之间,给整个关外,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这些年来,整个青龙,已经积攒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无时无刻不在流动,而如今,无数的商行终于掏出了自己的老本,在未来的前景看好之下,大量的劳力,开始疯狂的雇佣起来,为了吸引汉人出关,充作劳力,几乎用尽了一切的方法。
  而另一方面,各行各业,也都带动了起来,无数的钢铁作坊拔地而起,原先的几百家作坊,已经无法承受这巨大的需求市场了,超级大的商行,开始修铁路,而寻常的大商贾,开始投资工商,中小商贾们,也兴奋起来。
  这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因为需求过于旺盛,这种巨大的需求,使各业都蓬勃发展。
  滚雪球一般,尤其是钢产量,至少招商局那儿的预期之中,到了今年,钢铁的预期产量,将足足翻上一倍。而这……还只是个开始,若是不出意外,明年还能翻番。
  叶春秋大抵熟知一些情况,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钢铁产量大抵和现在的青龙等同,可是到了明年,关外的钢铁产量,将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四倍。
  除此之外,就是煤炭,现在关外急需数之不尽的煤炭,关外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煤矿,产量本就不低,可是随着蒸汽时代即将拉开帷幕,原有的产煤区,还只限于在青龙附近,可是渐渐的,许多原本大家不肯关注的一些偏远煤矿,也开始纷纷开采起来。
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开疆拓土
  事实证明,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跃跃欲试的牧场开始兴建,有了人气,市集就必然开始出现,摩拳擦掌的商贾开始疯狂涌入,至少眼下,沿着现成的主干线,越来越多的定居点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
  一条铁路,似乎在改变着整个鲁国的生态。
  这种生活天翻地覆的改变,已经不再只是从前那般,市面上多了一些稀罕物那样简单了。
  几年之前,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便马车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优良,有马匹可用,可是百公里的距离,依旧还是有些难以想象的,毕竟这其中的颠簸,这其中所耗费的精力,实在不小。
  若说关内的寻常百姓,一般只在自己家为半径的十里范围内活动,那么在关外,互动的主要范围在五十里之内。可是现在,即便是两百里,三百里,甚至是五百里,也开始变得不像从前那样的稀罕了。
  这就使得,人的眼界,已经不再是从前那般,各地的人开始出现了交流,从前那些陌生和稀罕的事物,现在也变得稀松平常起来。
  而今青龙上下,所有人都在催生铁路,为了募集资金,最原始的股市开始出现,商行得到了铁路的修建许可,为了分担风险,也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纷纷开始挂牌。
  而小内阁,最新的安置流民法也已经开始实施。大抵就是,给予流民各种奖励,只要愿意肯携家带口来,不但设立粥棚保障其最基本的吃喝,甚至给予各种优惠。
  这个举措,显然是商贾们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
  因为在这关外,劳力是永远不够用的,现在四处准备开建铁路,所需要的劳工,就是数十万之众,新开的这么多作坊,也需要数十上百万人弥补不足,还有采煤、伐木,还有新军也在大肆招募人手,还有许都牧场,还有应运而生的无数店面商铺,招商局曾有过统计,劳工的缺额,应当在一百五十万至三百万左右。
  即便现在关外的人口已经暴增,到了近四百万,可依旧还是有大量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是疯狂地吸引流民了,无论是罪犯还是其他什么人,只要出了关,便可以成为炙手可热的对象。
  在这巨大的人力需求缺口上,小内阁只能想方设法地吸引流民。
  一些在大漠里的新城,也开始拔地而起,不过与其说是城,不妨说是从小集市升级为的小镇,人口在几百至几千的规模,有一些采煤区,或者临近铁路站口的地方,则有破万的趋势。
  而说到青龙,便不得不也要提到青龙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便是新军。
  新军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三万人,而今开始分为三卫,分别驻守在青龙、秦皇岛,还有大漠深处,一处叫镇西的站口,这一年,新军几乎没有战事,因为绝大多数的战事,都由那鞑靼人代劳。
  在叶春秋的构思之下,鞑靼人的作用在于攻城略地,对付那些没有必要出动大军的小国和小民族,他们机动快速,而且作战时,可以随时聚散,灵活性极强,又得到了鲁国的支持,用着最锋利的刀剑,甚至一定程度上,装备了一些火器,并且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些勇悍的鞑靼人,在赏金和利益的驱使之下,已经疯狂的开始向西不断的拓展,甚至已经有一部鞑靼人,兵锋抵达了乌拉尔山脉,这时,鲁国与莫斯科公国,已经彻底到了短兵相交的地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4/99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