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校对)第8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2/993

  可是新政不一样,朝廷历来的革新,都意味着腥风血雨啊,任何一次改革,都会有人平步青云,也会有人遭遇罢黜,这与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可谓是息息相关。
  所以大家都错愕地看向李东阳,李东阳却更是一头雾水,他正待要讽刺叶春秋,老夫哪里有什么新政,你根本就是危言耸听,是想要转移话题。
  可是朱厚照眉毛一挑,却是想起来了。
  当初叶春秋还真跟他提起过,说是李公在密谋革新,要革除大明的弊病。
  朱厚照忍不住拍案,道:“噢,原来是和新政有关,怎么,李师傅的善政还未出,春秋就已怀疑有人想要借机破坏了吗?”
  朱厚照此话一出,站在这里的百官们的脸色又古怪起来了。
  而叶春秋则是煞有其事地道:“历来革新,总会有人反对的,李公的新政,只与臣弟商议过,臣弟怀疑是臣弟行事不密,泄露了出去,这才……导致了宵小之辈,借机想要动摇李公的公信,臣弟当时细思恐极,自然不及多想,这才下了狠手,臣弟有罪,罪该万死,恳请陛下恕罪。”
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先下手为强
  叶春秋说得有鼻子有眼,而且对此,几乎没有人怀疑叶春秋所言的真假。
  为什么?
  因为这太小儿科了,毕竟李公就在这里啊!
  叶春秋现在言之凿凿,说是李公有什么新政,这才让他风声鹤唳,如临大敌,才产生了这么一桩‘误会’,那么……
  李公现在就在这,当场就可以揭穿他的啊。
  越是这种小把戏,反而越是让人无法揭穿。
  李东阳在心里反而是想笑,这叶春秋,未免也太可笑了,口口声声说着什么新政,可他就是当事人,比谁都要清楚叶春秋的谎话连篇,他当然是要戳破的,于是道:“陛下……”
  “陛下。”却有声音打断了李东阳。
  叶春秋捉紧时机,中气十足,在这点上,李东阳对叶春秋是完全没有胜算的。
  叶春秋振振有词地道:“李公的新政就在这里,微臣与他磋商了许多日,现在,臣弟带来了。”
  只见叶春秋徐徐的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份奏疏,放在了手里,众目睽睽之下,道:“今日趁着百官俱在,恳请陛下准臣当众宣读出来,请陛下与诸公品鉴一二。”
  睁眼说瞎话就算了,竟然还敢拿伪证出来?李东阳真是感到又可气又可笑,正又要开口,却再一次的给人捷足先登……
  朱厚照饶有兴趣地道:“读来朕听一听。”
  叶春秋这时已是打开了奏疏,不给李东阳任何机会,道:“臣弟与李公都认为天下的生员,都是明白事理,都以天下为己任,乃是朝廷的栋梁,我大明能有此国祚,既赖列祖列宗荫蔽,其上,也仰仗陛下声明,其下,则俱是因为生员们明白事理,体恤国家,踊跃为国家效命,这一点,可有人反对吗?”
  叶春秋的目光扫过了所有人。
  这目光的深意很简单,大家不是都讨好读书人吗?好嘛,现在我又开始吹了,你们要做好准备了咯。
  至于李东阳,此刻暂时是不能揭穿叶春秋的满口谎言的,现在站出来,则是有千方百计地阻拦叶春秋拿出证据的嫌疑,也显得自己不认同叶春秋,而不认同代表什么?
  你没听到叶春秋刚才那话里口口声声都是夸赞读书人的吗?你不认同叶春秋这话?难道你是不将读书人放在眼里?
  在这大明朝,作为大臣,有一样东西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名声,特别是出自士林的风评,因为读书人的影响力很大,尤其是弘治朝之后,这股力量更是空前壮大,甚至曾有过许多官员,就因为遭受了士林非议,直接请辞致仕的都有。
  此时,叶春秋继续道:“所以李公高瞻远瞩,既如此,读书人乃我大明基石,有这么多的人才,为何不用呢?李公倡议,从新政伊始,内阁首辅大学士,则由生员公推而定。”
  这话就犹如往平静的湖面突然投下了一颗大石,于是满殿顿时哗然了。
  公推首辅大学士?
  由生员进行公推?
  所有人都错愕地看向李东阳,不禁痴了。
  历来要选拔内阁大学士,当然是需要经过一个程序的,这即是所谓的廷推。
  什么叫廷推呢,便是自英宗皇帝之后约定成俗的一种制度,但凡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由官员们举行朝会,进行讨论,最后再选定出人选,报入宫中,而天子若是觉得报来的人满意,则进行圈定,一旦不满意,则让百官重新择定人选。
  所以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许多朝廷大臣们能够一言九鼎的原因,许多人的升迁之路,其实并不是掌握在皇帝手里,而是掌握在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手里,一旦你要突破这个天花板,想成为高级官员,就必须通过廷推,假若大家对你都大致满意,便算是平步青云,可一旦有人激烈反对,即便天子信任,也未必能够入阁拜相。
  那么假定,廷推的制度是官员内部的选举制,而叶春秋则是将这个选举制直接扩大了,让所有有功名的读书人参与进来。
  而真正厉害之处就是,叶春秋说的是新政伊始,即以廷推而论首辅,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今日若是大家觉得这个新政满意,开始实施了,那么很不好意思,内阁首辅得重新选过,得按新的规矩来办事。
  李东阳的脸色变了。
  他不就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吗?这个位置本来就是他的啊,为何要进行公推?这不但多此一举,而且……还是平添了无数的变数。
  这叶春秋,居然在剐了自己的兄弟后,转过头来又挖自己的墙角?
  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叶春秋却是面带微笑地道:“不知诸公以为,李公的新政如何?”
  百官们沉默了。
  廷推与公推,其实都不打紧,不过是选拔官员的形势而已,不过现在公推的,只是内阁首辅大学士,似乎于大家并没有影响。
  意见?
  当然也是有人有的。
  可是谁敢说?
  想想看,那些生员们,本来就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就要讨论一下国事,今日骂这个,明日论那个,对于政治的参与度,绝不下于今日朝堂上的诸公,现在好了,叶春秋在这里提出,要公推首辅,这是什么?这是将本来几十个人关起门来的决定权,分了出去,给了十几万生员啊。
  而这些生员,不需要任何的猜测,当然是对此求之不得的,毕竟读书人嘛,大家从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大抵也都是喜欢指点江山,还为此乐此不疲的,现在给了他们选择首辅的权利,他们怎会不乐意?
  事实上,朝廷一直给生员许多的特权,比如准许他们免除徭役,适度的进行免税,给予他们参与地方事务的权利。
  可是这并不代表生员们就此愿意满足,叶春秋所提的这件事,不说倒也罢了,现在当着这满朝文武面前说了出来,就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想要收回去,可就难了。
  谁敢反对,或者有什么非议,在十几万生员们眼里,必然就是罪人啊。
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水到渠成
  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
  在这朝堂人,谁不知道,从前的那些新政,其实本质上都是想要从权贵和士人那儿虎口夺食,因为这些人吃得太多太饱,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又或者是减轻朝廷的负担,往往要触动这些食利阶层的利益。
  可是叶春秋所提到的李公的新政,却是反其道而行,这个新政,其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地增加读书人的权利。
  这个权利,又恰恰最是满足读书人的权利欲的。
  天下十几万的生员,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成为举人,成为进士,没有机会成为官僚的一份子,他们所读的经书,都是所谓的治世之学,偏偏学了这么多,却是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太祖皇帝在的时候,特意下旨,生员不可言事。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这些读书人,就只晓得唧唧歪歪,正事不干,不许再谈国事,否则剥你的皮。
  不过想要让读书人吃草容易,让他们闭嘴却有点儿难。尤其是现在,风气渐开,即便是穷乡僻壤里的生员,那一开口,少不得也是皇帝老子如何,内阁诸公如何,寻常的小县令,人家还不稀罕说呢,逼格太低了。
  特别是,自太白集风靡起来,读书人阶层接收到的外界知识愈发多了起来,这就成了他们谈国事的基础。
  而庙堂上的诸公呢,所求的无非是名利而已,没有名,哪里来的利?若是被人骂得狗血淋头,被人指摘是尸位素餐,怕也没有脸在这庙堂上搂好处了,于是乎,官声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时候,一种风气已经形成,读书人的声音越大,官员为了投其所好,显示自己的气度,往往爱与读书人打成一片,对于触犯士绅和读书人利益的事,是绝不敢冒失的。
  于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官声,便越发地对读书人纵容,读书人得到了纵容,就愈发地嗓门大起来,许多读书人,都已经抱团起来。
  就说前两年,因为刘瑾的新政,江南那儿有读书人围攻镇守太监的府邸,锦衣卫去拿人,直接让一干读书人丢进了钱塘江里喂了王八。
  这若是在太祖或者是文皇帝时期,这简直就等于是谋反啊!可现在是如何?当消息传来,百官求情,为读书人辩解,人人争先恐后,为的就是贿赂读书人。
  在这朝堂上,谁不知道读书人的能耐?而叶春秋甚至非常清楚,用不了多少年,照这样下去,东林党和乡党所凝聚起来的读书人团体就会出现。
  现在提出这个,庙堂之上,无人反对,每一个人显然都在为自己考虑和打算,即便觉得不妥,也不能冒头,反对就是触犯了读书人的利益,一不小心,就是为自己招来众怒了。
  稍微心儿清的都明白,公推首辅,对读书人来说,太有满足感了。
  叶春秋的反问,得到的却是百官鸦雀无声。
  叶春秋面带笑容,最后目光终于落在了李东阳的身上。
  真正的杀手锏来了。
  他不徐不慢地看着李东阳,而后道:“李公,这新政,可是你的主意吧?”
  这当然不是李东阳的建议,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啊,他莫非是疯了,好端端的,本就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却偏生要弄出一个什么公推,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2/99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