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校对)第457部分在线阅读
因为这个收集首级的数量,和叛军的数量是可信的。
叶春秋接着道:“何况叛将,也即是安化王府所敕封的丞相和讨贼大将军人等,都已经擒获,这些安化王的死党,足足有三十余人落网,都是安化王的心腹,而今也在解送京师的路上,叛乱的规模如何,朝廷大可以审问,想必他们会有详尽的数目。”
“……”
一般的叛乱,若是冒功,大多是将叛贼斩杀殆尽,这即是所谓的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可是叶春秋又添了一笔有力证据。
叶春秋而后轻描淡写地道:“是非曲直,朝廷大可以令委钦差赶赴宁夏视问,若是下官所言不实,自然会有纰漏和马脚。中官周东度在宁夏倒行逆施,压迫诸卫,此次朱寘鐇能够引发这样大的叛乱正是因为如此。”
叶春秋看了脸色越来越灰败的刘宇一眼,继续道:“而下官所奏句句属实,如若不信,就请朝廷彻查就可以了,大人不经调查,却在此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这是何意?叛乱发生之后,下官与数百将士困守于天狼堡,而大人在哪里?六百壮士坚守了天狼堡一日,明知困守下去,迟早死无葬身之地,于是索性夜袭,舍生忘死的夜战冲杀时,大人又在哪里?鏖战了一夜,众壮士个个筋疲力尽,可我等为了诛杀朱寘鐇,而陷入重围时,大人何所在?”
叶春秋正色道:“下官反诘大人,非是要夸耀自己的功绩,不过是要给效死的将士正名而已,我们舍生忘死,杀入了安化王府,已是力竭,陷入重围,下官冲入殿中,诛朱寘鐇,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铁一般的事实,若是大人想要追根问底,请去宁夏,一看便知,何必在此高谈阔论呢?”
不是冒功……
至少在刘健和各部尚书看来,又或者是兵部的官员看来,叶春秋所述的那么多的铁证,应当就不是冒功了。
冒功的人是不会如此的,也就是说,叛军的规模没有过于夸大,朱寘鐇确实被叶春秋杀了,宁夏的局势,现在也已经稳定。
以六百人,竟是袭了十万人,这……是何等的功绩。
还真是闻所未闻,这等于是,宁夏所有的力量统统凝聚在一起,却被六百镇国新军所破,难以想象,镇国新军的战斗力强到了什么地步?
还有这叶春秋,这个家伙……还真是个疯子啊,那奏报里分明写着,叛乱发生之后,叶春秋在夜里居然主动出击,直袭宁夏,在十万军中,破了宁夏城不说,竟还取了人家上将的首级,这个人胆大包天,简直就是疯子。
刘宇神情中既有错愕,也有不甘,他原以为,冒功的叶春秋会百般抵赖,然后敷衍过去。没错,冒功的人大抵是如此的,你问他,他就开始转圜,云里雾里的绕圈子,比如说夜里看不甚清,也不知贼军多少,比如杀得兴起,只知斩杀无数,可是叶春秋不一样,他一一罗列,而罗列的数目,还有他擒获的主要叛军骨干来干,这一次叛乱确实很大,而且叛乱确实是在一夜之间平息了。
只听叶春秋继续陈述道:“宁夏危及,下官与家父,还有六百亲卫,本可彻夜离开,无人可挡,只是下官深知,一旦贸然离开,河西走廊便彻底糜烂,到了那时,朝廷再要进剿,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更何况那朱寘鐇颇懂得蛊惑人心,宁夏又属边镇,一旦他勾结外番,势必引狼入室,陛下……”
说到这里,叶春秋看向了朱厚照,朱厚照一脸的惊愕,他是个知兵的人,也算是‘专业人士’,听了叶春秋所罗列的证据,心中就已明白,那捷报是真的了。
捷报怎么可能是真的呢?若是如此,这可真正是旷世奇功啊,天,朱厚照几乎可以想象,这一战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想到这六百人突入宁夏,斩下朱寘鐇首级,朱厚照顿时热血沸腾,春秋没有骗人,镇国新军的战力,他还是小觑了,而更为重要地却是,叶春秋这个家伙,真是胆大,换做是朕,只怕带着六百人,也不敢半夜杀出自己屏障,去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
朱厚照激动得发抖,当叶春秋呼了一声陛下的时候,朱厚照忙道:“什,什么?”
叶春秋道:“臣弟与诸将士平乱,所凭借的,不过是心中的忠勇而已,上报国家,下报君王,这刘宇却是在此高谈阔论,恳请陛下为臣与将士们正名,请陛下立即委派钦差,核实叛乱的经过,若臣冒功,臣愿以死谢罪,可若是臣没有冒功,所报属实,刘都御史又该当如何?”
真正的杀手锏,大抵和后世的骂得急了,说如果这样,我死全家,否则你死全家一样,完全属于拼命的架势。
这时候,所有人都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刘健本还忧心宁夏的时局,一直都出在紧绷的精神状态,现在也大大地松了口气,整个保和殿里,像是炸了锅一样,无数人窃窃私语,沸沸扬扬,宛如菜市口一样。
看来,这是属实的了,这叶春秋……还真算是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是现在,看这姿态,这是挟着天大的功劳,要和刘宇撕破脸了。
刘宇的脸色一下子白了,他猛地发现自己出现了失误,他的一切立论基础在于,叶春秋不可能做到奏疏中的这样,可问题就在于,如果叶春秋做到了呢?
现在来看,叶春秋当真做到了。
于是这个家伙,毫不犹豫的开始了反击。
刘宇此时已不敢迟疑,他心里清楚,自己必须认怂,否则,情况恶化起来,对他是大大的不利,不及多想,刘宇立即拜倒在地,道:“臣……万死之罪,误信人言,责难忠烈,恳请陛下加罪。”
第九百三十四章
世袭罔替
大明的战争,素来是胜多败少的,其中最大的惨败莫过于土木堡之战,可是很快就被北京保卫战挽回了局势。
可是似这一场平叛的胜利,却是足以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了。
现在叶春秋言之凿凿,细说各种有力证据,那么这件事想必是八九不离十了。更是可以想象,这是何等大的功劳。
即便是堂堂都御史的刘宇,在觉得事情不对劲之后,便立即拜倒认错,这也绝不只是因为他软弱所为,而是因为,若果真如叶春秋口中所说,那么他方才所质疑和污蔑的,就是一群大明朝真正的大英雄,质疑英雄和忠烈是需要勇气的,说不好,就可能担上罪责,所以刘宇毫不犹豫,便拜倒在地,匍匐着说出了臣万死之罪四个字。
本来叶春秋平安归来,朱厚照便一扫之前的幽暗心情,现在叶春秋口中所说证实了战果的可信性,朱厚照便龙心大悦。
朱厚照已将朱寘鐇恨透了,可是想到那朱寘鐇处心积虑的谋反,结果竟是一夜之间就被镇国新军击溃,朱厚照甚至在想,这朱寘鐇临死之前,一定是绝望到了极点,可惜,他已经死了,否则,押解到了京师,非要将他碎尸万段不可。
不过,朱厚照这时候还是收敛着内心的激动和痛快,眼眸冷冷地看着刘宇,他觉得刘宇这个家伙有些讨厌起来,冷哼一声道:“那么依卿之见,这追封的镇国公,刘卿还有意见吗?”
叶春秋这时听到追封镇国公,也是吓了一跳,自己还没死呢,怎么就追封了呢?
却听刘宇乖乖地道:“且不说叶侍学功劳甚大,本就该重赏,更何况陛下已开了金口,圣谕也已昭告天下,若是食言而肥,不免引起天下人的猜忌,只是……臣……”他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厚照一眼,似乎欲言又止。
此时此刻,他仿佛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堂堂都御史,居然犯下如此致命错误,这极有可能会使自己陷入了一个十分被动的局面,所以他必须小心应对。
好人不长命,王八活千年,这其实还是颇有科学依据的,要知道,好人总有底线,会有自己的原则,当他坚持了自己底线和原则的时候,就可能给自己带来祸端。可是王八不同,似刘宇这种人,一旦感觉到了什么危险,他便会立即见风使舵,一切都以自身利益为考量,所以这时候,他的话锋一转,便道:“只不过,若是加封国公,据臣所知,大明尚没有国公拜为学士和公卿的先例……”
这里的所谓公卿,是指文官的系统,也就是说,一旦成为了镇国公,就意味着叶春秋这侍学之职也就没了。
自然,侍学和国公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有概念,这国公可是与国同休的爵位,和一般的侯爵和伯爵不同,他们往往对朝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宫中休戚与共,而侍学的顶点,终究只是内阁学士而已,而即便是宰辅,到了最后,终究还是要乞老回乡,子弟们至多,也不过是有机会进入国子监里读书而已,而国公不同,国公的儿子还是国公,国公的次子,至少也可世袭一个指挥使,这是真正的豪门。
也正因为国公与侯爵与伯爵的不同,所以大明对于公爵一向吝啬,延续至今,各种亲王、郡王多如狗,可是真正的公爵,也不过是魏国公、英国公、定国公、黔国公、成国公这五大公族而已,大明自开国的所谓六大公爵,硕果仅存的,怕也只有黔国公和魏国公,而到了靖难之役之后,方才有了定国公、英国公、成国公,分别是徐氏的魏国公和定国公,张氏的英国公,朱氏的成国公还有沐氏的黔国公。
此后一百年,虽然朝廷追封了不少公爵,可是这玩意都不是世袭罔替,和叶春秋的追封一样,不过是死后的荣誉。
也正因为如此,当追封出来,结果大家发现叶春秋还活蹦乱跳的,才会滋生出恩荣太重的争议。
除了似刘宇、张彩这些人,对叶春秋有提防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公乃是大明至高的荣誉,一旦加封出去,必是大为不妥。
这大明历史上,多少功勋卓著之人,那开国的功臣更是如过江之鲫,可是能封为国公的,也不过区区六个而已,还被朱元璋砍了几个,因为即便是六个,老朱都嫌多了,可见这国公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其他五个公族,几乎都是大明的支柱,有的镇在云南,有的世代守在南京,有的专司五军营,监督天下军马,他们大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经过数代之后,无数的子弟和亲族已经渗透进大明系统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子弟无论远近,第一时间往往就是先进入亲军,历练了一些年之后,再封了官职,镇守各地。
尤其是那云南的沐家,在整个云南,十个武官,至少有三个可能和沐家沾上关系的,每一个公族,都是庞然大物,他们绝大多数和重臣,甚至是皇室有联姻,甚至可以说,他们本就有皇亲国戚的身份。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保持文官系统的纯洁性,他们和他们的子弟,一般是不经过科举,也不会进入文管系统的。
因为他们的权势已经太大了,而叶春秋一旦被封为镇国公,虽然只是公一代,这镇国公的体系还未经营出来,可是镇国公的系统,因为此前是天子的爵位,所以经过两年的经营,早就自成体系了,从研究院到镇国新军,从镇国新军再到那个什么劳什子招商局,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虽不似其他公族一样开枝散叶,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刘宇提出这个,这一次倒不是为难叶春秋,他现在没有胡搅蛮缠的胆子了,反而属于绕着弯,认了叶春秋这个镇国公的爵位,镇国公啊,这姓叶的算是真正的发迹了,可你还想做侍学,就真是疯了。
第九百三十五章
名门世家
朱厚照见此,似乎也有犹豫,一旦叶春秋不是翰林侍学,往后入宫可就没这么方便了,从此之后,他的老窝就是那镇国府,想一想,挺不便的。
不过,他还是乐意,在他看来,叶春秋是自己的兄弟,不过不是宗室,既然不是宗室,自然也就无法封王,若是不能封王,算什么兄弟手足呢?
可是一旦叶春秋不是翰林,那么就不能参加隔三岔五的莛讲,也不能隔三岔五入宫了,这确实是一件很让人郁闷的事。
他便看向刘健道:“刘师傅意下如何?”
他希望刘健能有个转圜的办法。
刘健便上前道:“刘都御史所言不差,陛下已经昭告天下,虽是叶春秋幸存,可是他立下大功,何况陛下若是食言而肥,天下臣民不免侧目,所以以老臣愚见,叶春秋这镇国公可谓是实至名归,只是……”
他在这里故意地顿了顿,而后才继续道:“镇国新军屡立大功,尤其是这一次,大破贼军,是否也该予以恩赏呢?”
对啊,新军这一次立的功劳绝对是不小的,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可这该如何是好呢?
朱厚照道:“愿闻刘师傅高见。”
刘健便道:“此前就有先例,立功的镇国新军,可赐予功名,那些新兵,都赐个生员吧,可是此前的生员再有什么恩荣,只怕要另行斟酌了,这事儿……不急。”
刘健抿嘴笑着又道:“至于镇国府的参事王守仁,他亦是屡立奇功,难道不该给个名分吗?依着臣看,既然镇国新军中生员诸多,自然免不了要设立讲官,不如就让叶春秋罢去侍学之职,封为镇国府提都督,王守仁为镇国府学正,如何?”
一时间,整个殿中又议论纷纷起来。
刘健说的倒是没错的,在大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就好像在国子监里,会有专门的国子监祭酒,会有学正,会有博士,而在各省则有提学都督,府里会有学正,县里也有教谕一样的道理。
这功名,你赐给了人家,当然要进行管理,这即是所谓的学政。
现在镇国新军也是一样,一个镇国新军里这么多的生员,你总不能撒手不管吧,可镇国新军的体系和其他的学政体系又有一些特殊性,因为人家主要的任务是操练,是上阵,真正适用的是军规,而不是学规,学政既然管不了,那么索性就让镇国公兼任学官,以叶春秋的学问,足以担当了,至于王守仁,资历上也足够成为学正。
你看,问题解决了,这个学官的体系是在镇国府里的,是镇国府的官职,就好像王府里的长史一样,可是不管怎么说,牵涉到了学政,那么理所应当,也还是清流的身份,大明的学官其实还是很吃香的,比如筳讲,除了翰林之外,学官也要参加。
刘健终究还是存着私心,他想拐弯抹角地将叶春秋纳入官僚的体系之内,无论怎么说,此人是状元,若是当真弃文从戎,不免有些可惜。
这等于是设立了一个模糊的地带,你说这个提学都督是学官嘛,它又不是,它属于镇国府的系统,你说他是镇国府的武职系统嘛,可它又和学政沾亲带故,在大明,但凡是沾了一个学字,就属于圣人门下的事了,可以归入教化系统,跟教化沾边的人,不是清流也是清流。
朱厚照颌首,显得十分满意,随即道:“既如此……”
“陛下。”此时倒是有人急了,却是兵部侍郎杨坚站出来:“陛下,既然叶春秋为镇国公,这镇国新军毕竟战力强大,是否将其归纳入五军营……”
真正的问题来了,镇国公原先是朱厚照的,所以镇国新军理应属于皇帝的私人卫队,性质大抵和勇士营差不多,可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既然镇国公已经换了人,这镇国新军岂不是成了镇国公的私兵?这显然是兵部不能接受的。
所以,现在终于有人开始讨论镇国新军的归属问题了。
关乎于这个问题,满殿又陷入了沉默。
倒是这时候,站在朱厚照身边的刘瑾却是突然发话了:“奴婢有句话,本是不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