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官人(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收获。
这场战争,在秦少游看来,似乎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无妨,日子继续下去就好,情况不是每天都在改善吗?
大量的草药,也征集了不少,隔三差五,都要往关隘里去送,一开始,守军派人来取得时候还扭扭捏捏,不过后来,却是熟稔了,按着大家的默契和约定,每月上旬都要派一队人来,然后拖着药草入关,这些派来取药的人,仿佛看什么都新鲜,对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尤为好奇。
第608章
攻心
这个时代的人,目光总有局限,不过关东人和关西人的眼光又更加不同。
某种程度来说,一个人的见闻,和他的活动范围有关。
在这个出门完全靠腿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活动半径都不会超过五公里,这就意味着,在方圆十里之内,便是一个人的整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此。
函谷关里的守军因为徒涉而来,因而见闻要多一些,不过依然还是有限。
至少对于关东人来说,几乎可以用无知来形容。
运河的开建,使得交通变得便利,这就使得关东人活动半径增大,而活动半径的增大,就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见闻。除此之外,就是知识的普及和书籍的普及。
这个世上有一种规律,当你要造一样东西时,这个东西的成本可能就是天价,而假若你是要造一千件同样的东西,反而它的成本却变低了,可是假若你要造十万同样的东西,那么它的价格,可能不及前者的百分之一。
这便是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是低廉。
印刷本质上也是如此,士族们要著书,绝大多数都是手写,写完之后,让人手抄个几十本,要嘛收藏,要嘛送给一些亲友,至于印刷……显然他们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没有需求,毕竟能看懂书的人并不多,也根本没有这个市场,因为读书写字的人局限在了士族和门阀的内部,而士族门阀往往看书都是关起门来,这便是传说中的所谓家学,即便你的书好,我若有需求,大不了请人抄录一份珍藏起来就是。
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他们绝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既没有这个闲心,也绝不可能有这个财力来购置书册。
可是在关东,需求却出现了,大量读书写字的人出现,而这些人即是后世所谓的中产,一旦有了需求,且需求渐渐旺盛,一本火热的书,往往能印刷数万乃至十万册以上,如此一来,这一个行当就变得有利可图,自然而然有商贾耗费大量的财力兴办起作坊来,招聘成熟的匠人,进行大规模的印刷,而为了节省成本,就必须在技术改良方面做文章,因而印刷业的蓬勃兴起,也使印刷术越来越精进,大量的书籍因为大规模的生产和印刷,变得越来越低廉,开始走入了千家万户,各种知识,宛如爆炸一样普及开。
可以说,任何一个关东人,到了关中,都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们可以将大漠的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也可以从三皇五帝侃侃而谈,说到百家争鸣,甚至他们连琼州的四季变化都大抵知道一些。
而这些,对于绝大多数的关中人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
两三百个函谷关里来运输药材的守军,抵达了大营。
基本上他们都是分批来的,也就是说,为了以防万一,或者说这些人投敌,张晋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那便是轮流去取药,反正取药也就是两个时辰不到,免得这关中的人与外头的人相熟了,被那秦少游所收买。
今日带队的便是赵虎,他晃晃悠悠的到了大营,瞧这魏军大营的架势,不由咋舌,这些帐篷可都是牛皮的啊,而且每一个兵丁都是全副武装,要知道,这里可不是主战的军营,分明就是补给营,即便是在禁军之中,一般负责这些的都是辅兵,说穿了就是民夫,临时征募的,虽然也有一些正规的兵马来约束,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衣衫褴褛,可是在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身精良的皮甲,浑身上下,弓弩、箭袋、刀剑披挂在身,一个个人都是虎背熊腰,显得很是魁梧。
等进了营,自然是那边的人负责将草药调出库来装车,这些关东人,说的都是他不懂得话。
那些装车的兵丁似乎也是百无聊赖,以免扛着药草,一面打趣:“我的族叔修了书信来,说是被派遣去了荆州,听说那儿山民凶得很,却不知会不会遭遇山民不测,婶子为此颇为担心,不过商行给的薪水却是不低,每月三十二贯,主要是负责在那主持货物的中转。”
“去荆州……荆州是个好地方,早些去落脚,没有什么坏处,当初被调遣去卫州的人,现如今哪一个不是非富即贵了?那里眼下固然是不毛之地,可是将来等通了运河,可就不太好说了。”
荆州、许州这些地方,一个寻常的小兵丁,其实按理来说是鲜有人知道的,当兵的大多都是粗人,大字不识一个,几乎都是被官长驱使着拼命的人,无名小卒是也,若是不被调遣去那里,只怕永远不知还有这么个地方,天下可是有三百多个州呢,谁能一一记住?
可是赵虎却是略知一二,他毕竟是将军嘛,此时他在一旁闲坐,指挥着一些部下去给对方帮忙,心里却是有点咋舌,其实他惊讶的不是这些魏军的小卒知道什么荆州和卫州,最让他惊讶的是,这荆州……怎么就成不毛之地了。
吓,这荆州可是山南道数一数二的州府,它若是不毛之地,这天下,有几处不是不毛之地?
三十二贯的薪俸也有些吓人,这在关中,足够养活几户人家,而且衣食无忧了。
他眯着眼,假装没有听到。
那闲言碎语又传了来:“将来我若是从军伍中退下来,莫说是荆州,便是乐浪也去,呵呵……新近那儿不是冒出了个渤海国,有朝一日,咱们魏王殿下横扫六合,我便去乐浪做买卖,据说那儿人参颇好,专做的就是这药材买卖,前些日子,我弟弟修书,说是近来最流行的一本书,便是乐浪的见闻……”
乐浪……渤海国……
赵虎听到这里,就脑子发懵了,他的知识有限,还无法理解到这个帝国的最角落中去。
原来那渤海国的前身乃是高句丽,乃是东北一带的政权,曾经也算是偏居一隅,颇有几分实力,此后隋唐数次征伐高句丽,高句丽旋灭,本来那儿已经成了大唐的疆土,只是太宗皇帝死后,朝廷便内乱不断,很快,一些高句丽的贵族开始进行复辟,起先唐军还能够占领一些主要据点,再到后来,又撤下来许多军马,以至于如今冒出了个渤海国,便是那高句丽的延续。
赵虎心思一动,这药材却是装好了,便有个魏军的武官过来,拿着一份名册,让赵虎点验,赵虎立即换上笑容,他对魏军的人都有好感,不过说实话,这种好感既带着天然的亲近,同时也有点儿羡慕,就仿佛自己这种土老帽在人家面前总是会矮一截一样,他连忙摇头:“不会清点,不必清点了,函谷关里的军需官老……不,我信不过,可是魏军的弟兄,却是信得过的。”
这句话听着怪怪的,赵虎见四下无人,压低声音,对那人道:“徐相公你认得吗?他本名徐文,此人我素来敬重,他给我说过许多的道理,让我茅塞大开,请告诉魏王殿下,将来若有用得上的地方,尽管派人传递消息来,水里火里,我不皱一下眉头。”
赵虎二话不说,就打算投敌了,这其实也怪不得他,函谷关诸营里的风气就是这样,现在大家都是亲魏军,将那韦家的人嫌的要死,偏偏这种事大家心照不宣,却又不敢明目张胆的说出来,可是既然到了这里,赵虎自觉得自己也没什么不可说的,若是能为魏王殿下效力,他心里反而踏实一些。
这其实已经不单是秦少游在守军那儿获得了好感,也不只是许多守军对韦家的抱怨,而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大夫。
那三百个大夫进了函谷关,很快便开始救死扶伤,组织起人来进行除疫,大夫是素来为人敬重的,何况函谷关军中的大夫本就不多,勉强有一些,那也是高高在上,关东的大夫不同,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出身其实和这些普通的军卒差不多,从前都是吃过苦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不会有那种狗眼看人低的事,更不可能出现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甚至彼此之间,在诊视时还能聊一些话题,家里几口人,有几亩地,到了秋收时壮丁在外,庄稼谁来收割,这些大夫身上的朴实,很容易让粗野的大头官兵们生出好感和敬重。
偶尔,他们也会透露一些关东的情况,一些很普通的生活,可是言谈之中,又带着几分骄傲,他们自然是骄傲的,从一个泥腿子的家境,居然能读书,还能成为大夫,这种际遇换做是从前和其他地方,只怕是万中无一。
他们也是一群肯吃苦的人,关中的大夫,大多都吃不得苦,极少下营房去,可是他们却是背着药箱到处走动,军中的食物很粗糙,他们居然也能吃得下,这当然还是得益于他们的苦出身,毕竟,在从前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此后境遇好了不知多少倍,可是现在的苦他们也能吃。
赵虎就很佩服这些人,这些人仿佛一个个都代表了关东人,让赵虎对关隘下的魏军肃然起敬,在私下里,军中的人都喊这些大夫叫相公,相公在这时候,可是极为尊贵的称呼,一般人是不会贸然称呼的,就如韦玄贞,这样出将入相的人物,被人称作是相公才贴切一些。
有时赵虎会和自己营中的那位徐先生有关,他偶尔也会和徐先生闲聊几句,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因为这人既是见多识广,颇有学问,却又从不傲慢,没有那种读书人的酸腐,赵虎本来在来的时候,还没有打定主意去为魏王效力,可是到了这儿,想到那位徐先生,他就脱口而出了。
老子也能和徐先生一样,同为魏王殿下效命了。
那军需官却只是淡淡笑了笑,表示了一点善意,却似乎没有深入探讨下去,只是让赵虎继续清点了一下药材,这才让伙房给赵虎与他的部下们用了一顿饭,这顿饭吃的好极了,米是精米,蒸饼管够,至于肉,那也绝对不少你的,赵虎吃的惬意极了,心里却还有点儿惦念,话说……自己现在算不算为魏王殿下效命了呢,对方怎的没什么表示啊,也罢……还是先回去再说。
……
不一会儿功夫,便有人将赵虎的事报到了大帐中去。
秦少游正在为追加钱粮修运河的事犯难,听了奏报,只是抬了抬头,轻描淡写的道:“哦,知道了,人走了吧,待他们要客气一些,不要怠慢了,固然是敌军,可现在不是还没有两军交战吗,你下去吧。”
对于这种事,他已经稀松平常了,来取药材的函谷关人马来了九批,每一批人都是不同,可是已有六七个带队的武官暗中做了表示,至于那些大头兵,悄悄把人拉到一边窃窃私语的就更多了,还有人歪歪斜斜的留下书信的,不一而足,几乎每一次都能撞到几个。
秦少游对此,也没有什么表示,没有让人去答应和许诺什么,他倒不是担心诈降,实在是现在根本就不想解决函谷关的问题,既然不急着解决,现在劝降或者纳降都变得没有意义。
与其让那韦玄贞察觉出什么,而后打着这个借口,彻底断掉关内和关外的联络,倒不如,慢慢的温水煮青蛙,攻心,可不指望着速成的,不急,不急,反正眼下还有一桩更为重要的事去做。倒是函谷关的事,大可以缓一缓,让那韦玄贞,多舒服几天吧。
秦少游想罢,便又低下头,埋头去看从洛阳送来的奏报。
第609章
万事俱备
在洛阳,二皇子已经越来越不安分了。
这位殿下显得有些不甘寂寞,不过显然,他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秦少游只是皱皱眉,抿抿嘴之后才将奏报丢到一边,对于这样的蠢人,显然秦少游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可是细细一想,这个人真的蠢吗?想必也不是的。
只不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各为其主吧。
或许在那位殿下看来,这天下本是他家的,一家的天下,任何人从他手中夺走,都是不可饶恕,所以他只能去争,只能去抢。
可是他并不知道,这天下,或者说关东已经不需要这么个多余的天子了,天子某种程度就是勋贵集团的产物,它的诞生,某种程度来源于贵族,贵族们要确定自己的合法地位,需要一个神圣的天子来给自己提供保护,或者说,需要一个稳固的社会形态,唯有这样,自己的家族才能开枝散叶,才能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形态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勋贵或者是世家,这种庞大的家族显然对于权利的追求并不强烈,或者说,他们固然争权夺利,可是他们的根本利益却不在于此,他们的根本利益在于绝对的稳定,或者规避所有的风险。
因为家业的一时壮大本质上对于一个世家来说意义并不大,他们追求的显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万事永昌。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就需要一个天子,既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同时,也能给予他们维持家业的法统。不过现在的关东,却似乎并不需要这样的法统了,商贾集团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不需要一个土地私有的保护者,某种程度,这反而成了他们的阻碍。
任何一个商贾都不希望在地方上有那么一个又一个的地头蛇,也不希望在地方上拥有一个又一个的地主集团,这些地主甚至把持着地方的法律、资源、人口,因为这些遍布地方上的地头蛇,只会让商贾寸步难行,也因为大量的人口为地头蛇所雇佣,所以商贾想要扩大生产,或者是获取生产的资源,不得不仰仗地头蛇的鼻息。
商贾更喜欢的是将地方的利益敲成一个个碎片,即是资源的碎片化,也是权利的碎片化,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放心大胆的行走于各地,或者说,投资与各地,不必担心那些树大根深的势力所带来的侵扰。
这就好像,假若一个县的土地被几个家族所掌控,一个县的富余人口,也大多都为几大家族所掌握,那么这种地方,商贾们是绝对避之不及的,因为他们想要在本地经营,根本就无法与这样的大家族讨价还价。
也正因为如此,任何融入了关东的人,某种程度,对于这位二皇子都已不感冒了,而这其中最可笑的问题就在于,二皇子可能在关东没有任何号召力,对于关中和其他各镇,却颇有号召。
秦少游眯着眼,足足沉吟了老半天,却还是决心将二皇子放一放。
洛阳其他传来的奏报,大多都是按部就班,神策府和五军府的运行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议事堂依然还是吵闹不休,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小市民,也越来越多人成为了匠人,新兴的行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尤其是那些服务于新兴阶层的行业更是如过江之鲫。
从前的农户,是没有任何需求,这就意味着,以往的商业以及行业及其贫乏。正因为这种贫乏,所谓的社会形态,用一潭死水来形容也不为过,千百年来,永远都是那几座青楼,那几个酒肆,那一些茶坊,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可是新兴阶层却是不同,仓禀足而需求也变得旺盛起来,行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已经让他们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自己吃自己庄稼地里种出的东西,自己穿自己婆娘织出来的衣服,这显然不太显示,于是,他们不得不去购买,而随着市场的繁荣,就导致人的需求开始脱离衣食住行,譬如人们喜欢用更时兴的皂角,开始用专门的牙具漱口,开始有了读书写字的需求,开始爱好了音乐。
需求的旺盛,便是商机,而商机越大,市场就更加繁荣,所雇佣的雇工就越多,越来越多人参与进这种生活之中,也就意味着需求比之从前更是旺盛。
这是一种循环,以往只有贵贱之分的形态,也变得开始多样起来,有社会底层的农户、劳工、脚夫,也开始出现了颇为富足的匠人、中级雇工,再往上,便是小管事和匠人头目以及一些医生之类,越是多样化,就意味着各个阶层的需求各有不同,不同的需求,便衍生出更多的行业。
秦少游有时从一些邸报之中,总能看到许多有趣的东西,而这些有趣的东西,竟与后世的一些东西有了关联,譬如酒店的诞生。
从前的客栈,往往规模较小,而且提供的服务也过于简单,而至少在洛阳,情况却是完全不同了,因为有太多的商旅,这就导致几乎洛阳的客栈常年都是客满状态,以至于许多商旅不得不借宿,甚至是窝在马厩里将就,因此,一些巨型的客栈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问题却又出现了,客栈越大,所需的土地就越多,而在洛阳那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想要用从前的客栈规格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一个容纳数百间客房的客栈,只怕占地,都要超过数百亩之多,单单购地的成本,只怕就是天价了,既然如此,自然也有寻别的蹊跷,无非是垒起砖头来,建起数层的小楼,只是这样的小楼,因为要节省天井之类的成本,又不得不改善引水的设施,好在经过许多经验的积累,洛阳的土木匠人们总是能别出心裁,最后……
这建筑居然和后世的招待所差不多,叶春秋也只有哭笑不得的份,其实本质上,当人类的城市化越高时,土地就成了稀缺的资源,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这就导致无论是建筑还是衣饰都不得不返璞归真,开始厉行简约。
自然……这样丑陋的东西更多的讲究实用性,可是相比于其他客栈,却也有诸多好处,比如因为规模巨大,就意味着需要招募更多的伙计,一个小客栈可能只需要两个伙计,两个伙计几乎是全能,既负责端茶递水,清理打扫,也负责站在柜台后接待来客,偶尔还要负责咨询,跑腿之类的事,可是一个大型的客栈,就意味着招募的人手可能就有了数十上百人,于是分工开始细化,有专门迎客的,有专门提供咨询和跑腿的,也有专门清洁打理的,更有专门负责给客人搬箱安顿的,如此一来,就更加专业化了,一个全能的人,就意味着他什么都是半吊子水,水平实在有限,而一人只负责一个活计,不但能提高效率,而且还水平更高。
这样的客栈便开始风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