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王侯(校对)第18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7/2007

  “等。”俞莲轻叹道。
  九霄仙主闻言,眉头轻皱,道,“侯究竟在等什么,援兵吗?”
  “我也不知。”俞莲应道。
  双子峰上,月落日升,时间一日日过去,宁辰再也没有下过双子峰。
  他们,真慢啊!
  补天阁方圆千里,百万大军齐聚,浩浩荡荡,遮天蔽日。
  与补天神殿和浑天神殿呈犄角形的一座神秘大殿中,一位衣着青白长衫的中年男子走出,恐怖的气质,竟是还要在成就灭道的夜魁之上。
  “见过雨尊!”
  大殿前,三位明道巅峰的强者半跪行礼道。
  “走吧。”
  雨尊开口,平静说了一句,旋即迈步朝前走去。
  大军开拔,百万之众,前所未有的规模,震惊天下。
  双子峰下,风雨将来,气氛变得沉重异常,宁辰站在峰上,空洞的眸子看着远方,脸上闪过一抹感慨。
  终究还是来不及吗?
  这些家伙,真是不靠谱。
  宁辰并指,周身剑意升腾,无尽扩散。
  顿时,以双子峰为中心,十万里方圆内,一道道剑光破空而出,飞向天际。
  惊人的一幕,亿万剑锋沉浮天际,化为剑云,遮蔽九天骄阳。
  高峰上,宁辰挥手,亿万剑锋破空,掠向远方。
  百万里外,雨尊看着前方破空而来的亿万剑锋,眸中闪过异色。
  此子,不差么!
  雨尊抬手,九天风云变化,天际之上,阴云汇聚,大雨倾盆而下。
  下一刻,震撼人心的景象发生,落雨之下,亿万剑锋不断消散,渐渐弥化无形。
  再现的灭道,修为更加深不可策,一招交锋,高下立判。
  双子峰上,宁辰有感,面露凝色。
  又来了一个硬角色!
  “准备应战!”
  宁辰平静说了一句,身影腾空而起,朝着天际掠去。
  下方,俞莲、九霄仙主领命,带领集聚的五十万大军迎敌。
  数量的差距,不可弥补,然而,这已是宁氏所有的兵力,底蕴的差距,这一刻,清晰体现。
  虚空上,宁辰静立,空洞的眸子看着前方大雨中走来的中年男子,神色并没有太多变化。
  “胆色不错。”
  落雨中,雨尊看着眼前白发年轻人,平静道,“你能战胜夜尊,便足以和本座平起平坐,所以,这一战,本座不会留手。”
  “请!”
  宁辰开口,应道。
  “请!”
  雨尊应了一句,不再废话,周身毁灭气息急剧蔓延,大雨吞噬整个战局。
  落雨下,万法尽毁,落雨,便是唯一的法则。
  宁辰周身,剑意升腾,全力抵挡落雨的侵蚀。
  法则的对抗,落雨法则渐渐压下宁辰周身的剑意,境界的差距,无可弥补。
  心知久战无益,宁辰挥手握剑,身影掠出,先发制人。
  雨尊抬手,右手双指并合,铿然挡下诛仙锋芒。
  落雨之下,雨尊天下无敌,诛仙锋芒,难以伤其分毫。
  咫尺之间,宁辰翻掌,惊涛席卷,再度反扑。
  雨尊抬手,正面一掌,迎了上去。
  轰然一声,双掌交接,恐怖的毁灭之力蔓延,直接吞噬宁辰周身弥漫的仙元。
  灭道法则冲击,宁辰身形退出百步,嘴角溢红。
  “你的能为应该不止于此,拿出全力吧。”
  落雨下,雨尊看着前方年轻人,平静道。
  “如你所愿。”
  宁辰抬手擦掉嘴角血迹,刚要唤出三口仙剑,突然,身子一震,看向远方。
  惊见这一刻,遥远的天际,天空裂开一道巨大的口子,数道身影从天而降。
第1503章
故友
  双子峰上,大雨倾盆,补天雨尊携百万大军压境,旷世之战,震惊天下。
  落雨下,宁辰孤身挡灭道,战局将开,突然,九天之上,天穹裂开,四道身影从天而降。
  宁辰回首,空洞的眸子看向天际,神色露出一抹欣慰。
  终于来了!
  “哟,这不是大名鼎鼎的知命侯吗,怎么这么狼狈!”
  裂开的天穹之上,一道欠揍的声音响起,毫不客气地嘲笑道。
  “还真是,知命,这是怎么了,又被人打吐血了?”
  旁边,有一人开口,附和道。
  “你们就不要幸灾乐祸了。”
  四人中,唯一的女子开口,笑道,“知命,需要帮忙吗?”
  “需要。”
  宁辰面露笑意,道,“我等你们很久了。”
  虚空上,落星辰、沐千殇、夏子衣、洛妃四人从天而降,强悍的气息,每一人都不在知命之下。
  千年修行,各有机遇,来自界内的天骄,从来不输于人。
  落雨下,雨尊看着前方四人,眸子微凝。
  这四人,都是高手。
  非是指修为,而是身上的杀气。
  唯有从血骨中走出的人,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杀气。
  洛妃身旁,夏子衣迈步走出,来到知命身边,目光看着前方灭道强者,平静道,“很强?”
  “很强。”
  宁辰点头道,“灭道境,不好打。”
  “灭道?知命,你惹麻烦的本事,真是越来越见长了。”沐千殇也走上前,一脸佩服的表情,说道。
  “身不由己。”宁辰苦笑道。
  “我们知命侯今天说话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同往日,当真让人不习惯。”落星辰上前,皮笑肉不笑道。
  “有求于人呗。”沐千殇回答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7/20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